第147章 初会(四)

    第147章 初会(四) (第2/3页)

黍?”

    曹操用勺子,舀了一勺子高粱饭,在口中咀嚼两下,感觉滋味远不如粟米香甜。

    郭嘉也食用了一口,放下勺子道:“这蜀黍口感虽不如粟米,但却能使人饱腹,也不算太差。”

    “这东西,果然产量很高?”

    “据我所知,刘闯在北海国推行此种作物,仅一郡之地,便收获六十万斛……当然,这与北海地区土地广袤有关,但比之兖州不过百三十万斛的产量相比,这蜀黍产量的确惊人。

    我问过当地人,蜀黍在北海国,亩产近三四百斤。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主公可以在豫州进行推广,势必能缓解豫州的粮食危机,更可以平抑粮价,乃一桩大好事。”

    “文若,你怎么看?”

    荀彧把一小碗高粱吃完,拿起绸巾擦了擦嘴角,“蜀黍若果真如此高产,的确能缓解豫州粮荒。”

    东汉末年,豫州虽然屡经战火,但是人口,依旧是各州之最。

    如果按照中平年间的人口普查,豫州人口达710万之多,可以说是除了益州之外,人口最多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屡经战火,许多土地荒芜。如此沉重的人口压力,即便是兖州每年可获得百万斛的粮食,对于豫州而言,依旧有些紧张。所以,豫州粮价,也是各州之最。

    荀彧说罢,看了郭嘉一眼。

    “不过……”

    “不过怎样?”

    荀彧苦笑一声,“奉孝难道不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吗?”

    “你是说……”

    “蜀黍产量,或许的确惊人。

    但你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北海国的环境,和豫州有很大不同。

    也许,蜀黍在北海国可以获得惊人产量,可如果放在豫州的话,很可能会出现绝产的情况。

    如此作物,刘闯竟然送来,难道真的是好心吗?

    我同意推广蜀黍,但是不建议一下子大面积进行推广。谷物和粟米虽然产量远不如蜀黍,但要知道,这东西毕竟已经耕种多年,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一下子换成蜀黍,且不说百姓会因畏惧而产生抗拒,如果一旦出现意外的话,恐怕整个豫州,都将面临绝粮的危险啊……”

    郭嘉眼睛一眯,抬头道:“文若,你的意思是说……那刘闯在算计我?”

    “倒也未必。”

    荀彧笑道:“刘闯未必真的想要算计谁,不过他肯定知道,这橘与枳的道理。

    如此高产作物,若换做别人,必然会严加防范。可是他却主动送来,说明他知道,这种东西,想要防范根本不可能。也许他也想大规模推广这种作物,但其中风险,便要主公担负。”

    郭嘉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那文若的意思,究竟是推广,还是不推广?”

    荀彧想了想,沉声道:“推广,但绝不是现在。”

    “哦?”

    “我的建议是,先找几个地方进行耕种,其他地区依旧已谷物和粟米为主……如此一来,即便是耕种失败,也不会影响大局。一旦各地试种成功,则可以制定律法,进行全面推广。

    不过我估计,这需要一个过程。

    也许三年两载,也许五六年才能得出结论。但是在没有试种成功之前,我不建议进行全面推广。”

    曹操一旁,连连点头。

    “文若所言,最为稳妥。”

    说完,他吃了两大口高粱饭,突然笑道:“如果慢慢吃的话,这蜀黍似乎也不是那么难吃。”

    郭嘉也知道,荀彧并不是针对他。

    只是自从那次和荀彧争吵之后,郭嘉已明显感受到,荀彧和他之间,再也没有早年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或者说,两人之间已经生出隔阂,无法似从前那样,保持心有灵犀。郭嘉颓然不语,吃了一口高粱饭后,便没了胃口。

    曹操见此,也是心中感叹。

    他想了想,突然问道:“奉孝,你此去北海国,以为那刘闯如何?”

    “此人……”

    郭嘉想了想,却摇头苦笑。

    “我没想到,他居然一回来就觉察到我的存在。

    虽然他派了两个小孩子试探,但我能感觉到,他已经对我产生怀疑。所以我立刻离开,听季瑜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