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建安九年(三)1/4

    第367章 建安九年(三)1/4 (第2/3页)

大帝都思想,对燕京是念念不忘。没错,幽州虽然苦寒,燕京的规模也不够大,可那毕竟是他一手建造出来。

    “孔明,非是我不听你所劝,实在是这邺城非我所想。

    这里方连续经历大战,若冒然从幽州前来,势必会增加许多负担。我也知道,你是希望我在邺城稳固士人之心。但……

    这样吧,我拜荀谌为冀州刺史,可安冀州之心。”

    荀谌,刘闯三大谋主之一,又是刘闯的丈人。

    最关键的是,他此前便效力于冀州,在冀州的声望也不低。让他坐镇冀州,便形同刘闯前来,一样能够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

    虽然诸葛亮不清楚刘闯为何不愿意来冀州,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燕京如此重视。

    可既然刘闯这么说了,他自然不好再继续劝说。

    左右燕京二期工程已经结束,围绕着大将军府而修建的一座新城,和旧城连为一体,面积至少扩大了两倍有余。而在这一年里,虽然说战事不断,可燕京的人口却一直在持续增加。

    据十月统计,燕京人口现在已逾十万。

    而且伴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可容纳人口近三十万。

    或许,这种规模和洛阳长安无法相比,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比拟许都和邺城的规模。

    接下来,只要持续发展下去,燕京必然能够成为北方最大的城市。

    更何况,燕京第三期工程已经有了规划。

    据说,三期工程将会并掉昌平,而城市规模也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扩大两倍。若如此的话,整个燕京便可以达到洛阳和长安的规模,甚至有可能超过洛阳和长安,成为第一大城市。

    这,也将有益于北疆的稳定和繁荣。

    诸葛亮很清楚,刘闯下一步必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原,而对于北疆的关注程度,将会随之减弱。而燕京适时扩建,会有助于加强幽州和并州百姓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刘闯的统治。

    幽州,是刘闯真正起步的基业所在,绝不能出现任何偏差。

    想到这里,诸葛亮觉得,他似乎有些明白了刘闯的真实意图……

    “拜荀公为冀州刺史,的确是最为适合。

    只是这样一来,大将军府未免会人手不足。元常先生前往凉州。许攸如今坐镇平原。而荀先生如果在离开大将军府。大将军府内的力量恐怕会随之被削弱。这样是不是有些不妥呢?”

    是啊,三大谋主,荀谌为冀州刺史,徐庶在成亲之后,也要返回凉州。

    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他也不免感到压力山大。

    哪知道,刘闯却笑了!

    “放心,大将军府的力量非但不会被削弱。还会再增加一些。”

    “哦?”

    诸葛亮闻听,顿时来了兴趣。

    “莫非兄长又招揽来了什么能人贤士吗?”

    说实话,诸葛亮对刘闯的眼光是非常敬佩。

    可以说他招揽来的这些人才,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荀谌和钟繇的离开,似乎也预示着一场新老交替的进行。诸葛亮倒是非常感兴趣,也不知道刘闯会选择什么人,来补充大将军府的力量。

    刘闯没有回答诸葛亮的问题,只是笑了笑。

    事实上,他得到消息的时候也非常吃惊……若非他之前收到了这个信息,估计也不会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