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问计(二)

    第393章 问计(二) (第2/3页)

意思?”

    贾诩笑了笑,轻声道:“难道皇叔不认为,陛下留在都城,始终是一个麻烦?”

    “此话怎讲?”

    “想当初,曹公奉天子以令诸侯,天下人尽称颂。

    而曹公把天子接到许都之后,最初也非常的尊敬……天子那时候,与曹公也是君臣相得益彰。可随着陛下稳定下来,便想要要求更多,还有另外一些人,总希望通过陛下获取更多。

    皇叔,恕我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吧,你所能满足的,只是你能够满足的那些人,却无法满足所有人。

    只要天子在你身边,你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便不会停止。

    今日金祎韦晃之流丧命,可明日便会有张祎,李晃出来跟随陛下……到那时候,皇叔你又该何去何从?”

    贾诩说的,是一个事实。

    也是刘闯在此前,从没有想过的一个事情。

    是啊,只要汉帝在,就会有人凑上去。而刘闯最多也就是满足他身边的这个利益集团,却不能满足天底下所有的利益集团。一旦有些人得不到满足,便会盯上汉帝这面旗帜,而后在暗中积蓄力量,似韦晃和金祎那般,在关键的时候从背后捅一刀子。这次,金祎韦晃这些人失败了,可谁又敢保证,这种人会从此灭绝?到那个时候,刘闯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事情?

    大开杀戒,猜忌多疑……

    刘闯闭上了眼睛,沉吟良久。

    倒是一旁梁习,猜出刘闯的想法,于是笑道:“贾公,那你又有什么妙计?”

    刘闯,不能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语。

    但是梁习,作为投效刘闯的新人,却可以借此机会,向贾诩请教。

    至于徐晃则略显彷徨和茫然……他对汉帝同样没什么感情,只不过听贾诩他们这么赤裸裸的讨论,也让他心里感到不太适应。不过,他也很好奇,也想听听贾诩能够有什么妙计破解。

    贾诩淡然一笑,“其实这又有何难?

    洛阳乃我汉室王都,便迁回去,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天子嘛……我曾听人说,当初皇叔在幽州修建燕京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我至今仍记得,曹公听到皇叔这两句话的时候,同样是抚掌称赞。今北疆动荡,我听说那丁零儿禅南下,与轲比能步度根同流合污,意欲图谋北疆,却不可不防。

    既然如此,皇叔为何不请陛下坐镇燕京,督战北方,也可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而皇叔则可以代天子摄政,坐镇洛阳……毕竟而今逆贼四起,皇叔还要率部征伐。天子守国门,皇叔平战乱,此君臣相得益彰的典范,我想就算是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也无话可说。”

    刘闯,眼睛一亮。

    他听出了贾诩话语中隐藏的意思:把天子困在燕京。

    燕京,那是刘闯的地盘,而且由于是苦寒之地,当地的百姓对天子,并无太强烈的归属感。

    反倒是刘闯在幽州多年,政绩卓著。

    刘协如果真去了燕京的话,便休想再有任何机会。

    最重要的是,刚才贾诩不是让曹丕去燕京吗?许都之变,表面上是金祎韦晃这些人发动,可实际上,那幕后黑手确是刘协。如今,金祎韦晃已死,只剩下一个刘协。如果刘协去了燕京,曹丕又怎可能善罢甘休?到时候,曹丕绝对会盯死汉帝,为刘闯除掉这心腹之患。

    同样,如果曹丕干掉了汉帝,声名就彻底臭了。

    到时候他就算再回到中原,恐怕也无法再着急人手,更掀不起什么风浪……

    贾诩这一计,不可谓不毒。

    刘闯瞪大眼睛看着贾诩,半晌后轻声道:“幸亏我此前并未真个得罪贾公,否则今日便少不得麻烦。”

    贾诩则微微一笑,对于刘闯的称赞,似乎颇为满意。

    论关系,他比不得诸葛亮和司马懿那么亲近;论战功,他也比不上徐庶法正那样,跟随刘闯征战四方。似荀谌、钟繇这些人,一个个更是老资格,贾诩更是无法和这些人相比。甚至说,他连荀彧也无法相比,因为荀彧是颍川荀氏族人,荀氏和刘闯的父亲是世交,也是一种友谊。

    所以,贾诩要想在刘闯身边站稳脚跟,便不能珍惜名声。

    刘闯和曹操又不一样,他年轻力壮,正是鼎盛年华……他要做的,就是为刘闯清除所有的障碍,成为刘闯手中的一口宝剑。也许这样一来,对贾诩的声名会有影响,但是在刘闯的心目中,他的地位却会水涨船高。名声这玩意儿,他贾文和需要吗?他已经是一把年纪,说实话名声好坏,与他并无大碍……最关键的是,他的名声坏了,却可以让他的孩子得到更多机会的发展。

    待几十年后,贾家成为豪门,谁又会在意这些?

    贾诩的心里面算计得很清楚,却让徐晃和梁习二人,不由得遍体生寒。

    两人和贾诩相识,也算是有些时日。

    不管是徐晃和梁习,都自认对贾诩有些了解。却没想到,贾诩的算计竟然如此毒辣!他两个也感到心惊,幸亏他们和贾诩的关系还算不错,若不然被他给卖了,怕还要帮他数钱。

    联想当年,刘闯曾称贾诩为‘毒士’,果然是毒辣无比。

    这个人平日里看上去笑眯眯的,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可在私底下算计起来,却让人感到心惊肉跳。

    如果汉帝和曹丕果然如贾诩所言,也就真的完了!

    试想一下,刘协到了燕京之后,就会被困在深宫大院里。

    到时候北疆作战的将士,都是刘闯的手下。若北疆大胜,那也是刘闯的功劳;如果北疆战事失利,汉帝便是最好的替罪羊。而刘闯却居于洛阳,平定天下。用不得几年,世上之人便只知道刘闯,而不会知晓汉帝。那些别有用心的阴谋家们,就算想要扯汉帝的旗帜,谁又会在意?

    “不过,这件事还要徐徐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贾诩喝了一口茶水,停顿了一下后又道:“我接下来要说的,确是另外一件事情。

    皇叔今迎奉天子,乃是天大功劳,何不趁机请封王爵?另外,皇叔要迁都洛阳,也是一桩大事。今诸侯四起,江东孙权屡有不臣之心,汉中张鲁、西川刘璋,更是自立为王,从不听从朝廷调遣。如此一来,皇叔便需要总揽朝纲,否则又如何能令天下人听从?所以,皇叔当请奏天子,重设丞相之职,皇叔可亲自担当,而后奉天子讨逆不臣,也就更能名正言顺。”

    重开丞相府?

    刘闯心里不由得一咯噔,看贾诩的目光,顿时变得不同。

    丞相一职,始于秦统一六国。

    当时,丞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相权日益强盛。而到了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利更到了鼎盛的地步,无所不管,无所不问,几乎和天子处于平等状态,权柄极重。

    也正因此,在当时更涌现出萧何、曹参等一大批名相。

    但是,随着君、相之间能‘坐而论道’,相权和皇权的矛盾,也就日益彰显出来。在汉初,相权一度威胁到了皇权,也使得双方的冲突变得越发激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