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铁腕治国 第四百零四章 发现端倪

    卷十 铁腕治国 第四百零四章 发现端倪 (第1/3页)

    裴家临时族会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本五五开的反对面,由于裴莹的强硬态度,虽然裴伽和裴明耀两人拂袖而去,但跟他们走了仅仅只有三人,xt

    至于后面怎么安排家族大会以明确裴明远的家主之位,那就是裴佑的事情了,裴莹连晚饭都没有吃,当晚便回了宫。

    张焕照例还在明德殿的御书房批阅奏折,不过随着他对朝务的熟悉,他批阅奏折的速度也快了很多,熬夜的时候也越来越少了,尤其是今天上午开了朝会后,相国的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大唐一下子有了七位相国,这七位相国或许资历各有不同,但在权力上却是一样的,每人可执掌十天的政事笔,也就是行使相国的主要权力,除一些重大事情要共同协商外,一些平时的朝务小事就是由执政事笔的相国直接处置了。

    所以从今天下午起,给张焕的奏折明显地少了,只有五十六份,这都是比较重要且需要下敕的奏折,也就是需要皇帝的圣旨。

    而敕令已经由中书舍人拟好,就附在折子的后面,若张焕无异议,可直接用朱笔在敕令上写一个敕字,然后再交门下省复议,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打回来,张焕这个敕字也就白写了。

    相反,如果张焕觉得相国的意见不能接受,那他就可以召开廷议,将众相国和主要的负责人召来开会磋商,如果他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看法,众臣苦谏不通,最后也只能接受他的意见,或者张焕罢相换人,但这种情况也并不多见,毕竟最后会找到一个妥协的方案。

    事实上,这种制度并不是张焕的首创。他其实是恢复了初唐以来的正常流程,中国汉唐的政治常态从来就不是帝王决定一切,它有一套很完善的权力制衡体系,很多时候皇帝地朱笔还比不上中书门下之印,如果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圣旨。事实上是违法的,下面执行机构可以不予承认。

    这就是相权制衡皇权,也就是中国式的民主,虽然也有很多漏洞,一些权力大的皇帝会千方百计揽权,比如中唐后皇帝让宦官掌权,形成了对抗朝臣的北衙,从而出现唐末地宦官之祸,xt比如允许皇帝设翰林,由翰林直接发一些诏书,诸如拜将设相、册封太子皇后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常态,三省六部制的本身就是限制皇权,唐中宗擅自草拟诏书,他甚至不敢将装诏书的袋子封正,也不敢用皇帝的朱笔写敕字,而改用墨笔批复,由此可见他的心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斜封墨敕,或许崖山后无中国指的就是一种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的彻底破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明清的帝王独裁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地历史。

    话题有点扯远了,先拉回来,张焕今天的心情着实不错,今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