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铁腕治国 第四百一十二章 制科考试

    卷十 铁腕治国 第四百一十二章 制科考试 (第2/3页)

过来,激动地笑道:“我一直在等你们,怎么才来。”

    他见左右无人,便压低声音道:“我听到一个消息,这次制科主考竟是户部尚书韩。副主考是吏部侍郎胡庸。三天前才宣布考官名单,所有地考官当即就不准回家。”

    柳宗圆是世家子弟。他的消息自然可靠,不等白、郭二人说话,柳宗圆又道:“还有一个消息,这次制科将不考贴经。”

    不考贴经?白居易和郭牧对望一眼,报名时大家就得知要考诗和诗评,大唐读书人当然要靠做诗,但诗评却是第一次开考,大家都在议论当今天皇上地出题当真是别出心裁,不料今天又得到消息,将不考贴经,郭牧的脸色顿时无比沮丧,他为母结庐守孝三年,很多经论都忘了,这两个月为了参见制科考试他拼命恶补了经文一番,不料竟不考。

    “诗评要占四成的分数,考诗评最能看真正的水平,这种方式最妙不过。=^UC电子书^首发==”柳宗圆异常兴奋,这可是他的擅长,他忽然见郭牧神情憔悴,眼中仍有血丝,不由有些埋怨道:“明知今日是考试,郭兄昨夜为何还要熬夜,就不怕考试时影响发挥吗?”

    郭牧苦笑一声道:“我以前一直把精力都放在经义上,对诗倒没有重视,可好,今儿不仅要考诗,还有诗评,我想当今皇上颇重民生,便将宝压在杜工部地诗上,昨夜便恶补一番。”

    白居易听他底气不足,又问道:“若不幸未能高中,郭兄可要返乡?”

    郭牧神色黯然,他摇摇头道:“为凑路费,家里的几亩薄田已经卖了,若不能中,我就打算去安西从军,在边疆建功立业,白老弟,你呢?”

    白居易微微一笑道:“若不中,我也随郭兄去安西从军,你看可好?”

    “白老弟大才,怎会不中?”

    郭牧笑了笑,脱下两只鞋往天上一抛,啪嗒!两只鞋面朝上落地,他抚掌大笑道:“不妨!今番是顺卦。”白居易和柳宗圆见他有趣,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嘘!”旁边一人低声止道:“莫要吵,已经开始了。”

    三人精神一振,探头见前面果然有了动静,宣政殿地大门已经打开,十几个引路童子手执橘红灯笼站在门内,灯笼上隐约有些黑字,估计是考场号,又出来十七、八个官员,开始逐队颁发考引。

    “郑州白居易!郑州白居易!”

    白居易连忙高高举手应道:“在这里。”

    过来二名官员验了他的考引,又仔细打量他,身高七尺,国字脸,左手有一伤疤。确认无误,这才把入场证给他,白居易接过,见上面是甲区三千二百一十八号他连忙又问其他二人,“你们是哪里?”

    “我在乙区。”郭牧看了看自己的入场证道。

    “宗圆兄呢?”

    “我也在乙区。”

    拿到入场证。几支队伍开始缓缓走上台阶,白居易拉住柳宗圆笑道:“咱们不在一个考场,呆会儿考完不一定能碰着面,宗圆兄可自回客栈。”

    “好!祝居易兄发挥出高水平。”柳宗圆拱拱手,大步离去,众人走上大殿门前,军士搜身验过考引和入场证后。大家随引路童子各自去了考场。

    宣政殿是大明宫仅次于含圆殿的大殿,共分为主殿和左右偏殿。^^首发^UC电子书^^^主殿可容万人同时考试,两个偏殿也可容纳数千人。大殿里已经用简易的木板隔出了七千个考位,每个考位中放置一席一桌,桌上已有纸和笔及其他一些考试必备的物品,而考生自带的纸笔要统统上缴。

    足足用了一盏茶的功夫,白居易才找到了自己的考位。他坐了下来,心中有些砰砰直跳。前面是走道,背后和两边地考生都已悉悉索索就坐,没人敢说话,入场证上写得清清楚楚,入场后交头接耳者视同作弊,若有内急可由监考官领出去,第一天考试是诗和诗评,一共考四个时辰,下午结束,其中地清水和午饭都将由考场提供。

    “各位。我就是今天地宣政殿甲区考场的主考官。在下姓胡,也是吏部官员。下面我宣布考场规则,第一,不准交头接耳

    主考官地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上回荡,众考生皆在凝神静听,这时,几名从事推着装满考卷的小车走来,一人将一份考卷递给了他,低声嘱咐道:“先糊名再动笔。”

    白居易已经无心再听考场规则,他在考卷边上写上自己地名字和考引号,又用桌上准备好的糊名纸条小心地将名字糊住,这才展开卷子,考题共两部分,前部分为诗,命题是长安一景,须参照《文选》而作,这倒不难,唐人只要读书都会写诗,只是水平高低罢了。

    难地却是第二部分:诗评。水平低者只能就诗论诗;水平中者,可引申出此诗的历史背景;而水平高者,甚至可评述作者地政治见解以及当时政治清明或社会动荡的根由。

    白居易的心砰!砰!乱跳,不知今天是什么题目,眼睛一闭,猛地翻开考卷,半晌,他微微睁开一条缝,又凑近细看,竟怔住了,题目正是郭牧昨夜和他辩论过的三吏三别,杜甫的名诗,其实也就是要写安史之乱地根源和人民疾苦。

    白居易兴奋之余,却也有点佩服郭牧的眼光,果真被他押中了题,看来当今皇上真地是关注民生,时间已不容他多想,动笔的钟声响起,白居易心静下来,思路慢慢地飞到开圆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大唐转折年代。

    满屋只听沙沙笔响,偶尔传来干涩的咳嗽声,考官铁青着脸,手持一把铁戒尺,背着手在考场内四处巡视,眼光锐利,任何人一丝小动作,都休想逃过他的眼睛,不时有人轻轻招手,示意自己内急,需要去方便,考官一努嘴,立刻有士兵陪他出去。

    两个多时辰过去了,白居易已经一口气写完了诗评,洋洋洒洒近万字,他又翻回考卷,准备做诗,诗的题目是长安景色,这些天,他和柳宗圆游遍长安各大美景,尤其对曲江情有独钟,他忽然想到昨晚黄昏时曲江上璀璨绚丽的落日美景,心中灵感倍增,便提笔写下了《暮江吟》的标题。

    “怎么不写《赋得古原草送别》?”身边忽然传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白居易一惊,这才发现身边不知何时站着一人,白居易一阵糊涂,自己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从未给人看过,他怎么知道?而且他又是谁?白居易忽然想起在酒楼时自己地诗被一名道士读过,此人和那道士又有什么关系?白居易抬头看去,只见他年龄三十余岁,三缕清须飘于胸前,目光清澈而柔和,身着一件极为寻常地青色长袍,头戴纱帽,看不出任何官衔。

    这时,白居易忽然看见主考官在后面向自己猛递眼色,示意自己站起来回答。神情异常紧张,可他还宣布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