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六十九 李元昌的邀请

    六百六十九 李元昌的邀请 (第2/3页)

行占领,军队只管进攻,不要停留,剩下来的一切就交给常备军和政府就可以了。

    苏宁提出的应付大量扩充的领土的应急措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消灭吐谷浑之后因为吐谷浑的国土范围不大,所以还可以承受,但是苏宁就认为吐蕃国土面积太大,没有足够的军队和相对应的政府管理班子就难以真正的占领,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所以脱离于本土府兵之外的常备军刻不容缓,在那之后,常备军制度开始实行,而如今,派上了用场。

    由于之前大唐已经进行了两次科举考试,获得了大量具有管理地方能力的优秀预备官员,而由于目前大唐国内对官员的需求不是很大,山东复兴计划和江南崛起计划的实施还没有完全将官员需求调动起来,所以这些官员虽然合格了,却没有官位可以做,一时间将近一千名通过科举考试竞争职位的优秀人才没了用处。

    李二陛下正在忧虑这些优秀人才何处安放,吐蕃的攻略给了他一个绝好良机,把这些官员全部派到吐蕃去当官,去管理吐蕃故地,以后大唐的行政官员就要这样来做,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一定要在大唐本土之外的新近占领地区担任官职至少三年才可以被调回本土担任官职,这就是一种历练。

    随后李二陛下一声令下,一千名预备官员浩浩荡荡的前往吐蕃准备出任吐蕃故地划分出来的二十个州的行政官员,州刺史自然是从原先的优秀官员里面选择,至于州刺史以下的那些官员则可以安排这些通过科举开始达到要求却没有官职给予的人才去担任,正好历练一番,等三年之后就可以回来担任江南和山东的官员了,再历练一些时候,把他们逐步调入中央也是可以的。

    也是因为这件事情,所以以后大唐官员的选拔制度就有了一个铁律,把各个官位的官名和具体要求公布,但是并不写出此官位具体要在何处担任,报考人员就选择这些官位进行考试和相互竞争,考完之后获得了录取就可以得到在大唐本土之外的某个地方担任相应官职的机会,至少三年,三年之后政绩突出者才可以被调回大唐本土出任官职,再然后就是调入京师做官。

    这是一次大胆的革新。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唐进攻吐蕃的行动就得到了这些官员的大力支持,这些预备官员们虽然觉得要吃苦,但是至少还是有希望的,干劲十足,希望可以在三年之后被调动回本土出任官职,这是一种希望。

    吐蕃之地苦寒,二十个州也算是给他们面子了,地广人稀的情况下,千里之地划为一州也是可以的,只有人数多的地方才需要细细地划分,所以如今吐蕃的行政区划只划分到了州一级,对于下辖的县一级,需要等到州统治确立之后,经过实地调研以后再去考虑。

    大唐方面一路高歌猛进,吐蕃方面却是一片愁云惨淡,松赞干布率领最后的力量死守逻些城,对逻些城城防做出了巨大的改进,并且吸取了很多大唐军人的意见,增加了不少武器,所以对神明教护卫军团以及暴民军团的压制力量非常强大,几乎是很轻易的就把神明教和暴民军团三次联合进攻给打退了,狠狠的杀伤了神明教和暴民军团的战力。

    经过三次大胜之后,松赞干布甚至率军出城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