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一十五 解决之道

    七百一十五 解决之道 (第2/3页)

不在少数。

    苏宁在离开襄阳之后就派了一名玄甲军骑士沿途向各位县令和刺史送去歉意,让他们不要再准备接风洗尘的宴席了,自己不会入城,江南尚未完全开化,百姓生活困苦,一顿宴席就够好多百姓一日口粮,他一人吃下去于心不忍,所以决定自己解决食宿,顺便考察各地情况,请各位刺史和县令不要介怀云云。

    这种的做法当然瞒不过李二陛下的耳目和各地遍布的血滴子,很快李二陛下就得知了苏宁没有告诉他的事情,据说李二陛下很高兴,说苏宁是个好同志,不搞特殊化,心怀万民之类的,据说还有内部交流学习会什么的,要求今后的钦差大臣也要学学苏宁,却叫后来的钦差大臣好一顿埋怨,苏宁自己也极为郁闷。

    话分两头,虽然苏宁不会刻意地进入城池,但是需要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时候还是会入城购买,当然这个时候就要隐藏自己的身份,来一个微服私访也是不错的选择,考察一下民间疾苦之类的,不过考察来考察去,这里的民间疾苦和观众的民间疾苦基本上是一个类别的,那就是深受自然灾害之苦。

    在这个时代,农业靠的是天,靠的是地,风调雨顺的,收成自然好,没有下雨,缺水了,那就是大旱灾,收成就很糟糕,那就吃不到东西了,就要四处迁徙了,江南人虽然少,但是也有聚居区,城池周围的人相对而言要多一些,那么自然也就会受到更多的考验,各种威胁防不胜防。

    如何解决呢?现代是如何解决的?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自负盈亏?那也是需要水,需要太阳,需要风调雨顺的气候的照顾,没有这些,谈何发展?但是现代似乎比较少出现大规模的灾荒,和古代比起来,想必就是水利进步了,农业归根结底需要的就是水和土壤,突然有了,但是没有水,那就不行。

    靠下雨?什么时候下雨?下雨是你可以决定的吗?别开玩笑了,下雨不是你可以决定的,那么只能靠水利,靠高产作物,靠合理的副食品配合,靠大家的齐心协力和朝廷的灾难预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这六年里面。朝廷已经在关中地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灾难预警制度,各个城池都建立起了灾难预警的物资储备仓库,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各个州县的县令和刺史没有资格插手,被发现插手了直接砍头。没有二话。

    李二陛下对维持大唐稳定的最后一道保险——灾难预警看得不是一般二般的重要,别的东西都好商量,唯独灾难预警仓库,谁要是动一下,直接砍头,没什么话可以说,所以那些设立有仓库的州县的官员都战战兢兢,看都不敢看那些仓库一眼。

    关中因为是大唐的立国之本。所以什么政策都是第一个实施的,作为试点,而且因为这些政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关中子弟总是第一个接收到了政策变动带来的好处,而远离关中的江南地区则就惨了,除了襄阳一带和金陵一代,基本上没有什么涉及的,就连劳动改造在江南地区除了蜀中,也就几个历史名城周围得以实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不受大唐官府实际管辖的地区,根本看不到踪影。

    或许这就是李二陛下对那些不听话的地区的一种制裁,朝廷的福利你们根本就不要想着可以享受到。这样一来,的确可以争取不少生活困苦的人前往襄阳和扬州讨生活,但是由于消息传播缓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