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八十五 我错了(下)

    九百八十五 我错了(下) (第2/3页)

千里,就像当初陆逊火烧联营一般,皇帝刘备亲自统领的训练有素精干的蜀兵尚且崩溃,更别说是这些乌合之众了。

    当机立断,杜荷立刻命令先锋大将尉迟宝林率领五千轻骑火速赶往事发地点支援那些波斯起义军,虽然他们都是乌合之众,但是利用得好,大唐军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灭亡波斯政权,否则要是大唐军队亲自攻击,估计结果就不太喜人了,刚刚遭遇了两万多波斯残军的誓死抵抗损失严重的唐军,不适宜立刻进行一场硬仗。

    但是已经晚了,尉迟宝林在火速前进的路途中遭遇了伏击,不知哪里来的波斯军队以弓弩强袭大唐轻骑军,大唐轻骑军猝不及防之下损失了二百多骑兵,尉迟宝林当机立断率领骑兵火速撤退,敌情未明之下不可妄自前进,这是杜荷确立的安西军法,哪怕是撤退都没有罪,贸然前进就算是战胜也有罪。

    退到了安全的地方,尉迟宝林下令骑军组织哨探再一次摸过去,查探情况,之前因为着急,所以没有派出斥候探路,结果遭遇了伏击,这一次就不会了,尉迟宝林让斥候先行,自己带着主力部队在后面跟进,训练有素的斥候在道路两边的密林中前行,很快发现了波斯伏兵的位置,绿色的信号弹冲天而起,尉迟宝林立刻下令骑兵下马变作步兵,拔出近战短刀冲入密林收拾那些伏兵。

    事实证明尉迟宝林作出的决断是对的,或者说军事大学和参谋总部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基本问题的基本解决方式是正确的,因为无论是什么情况,根本原因都是一样的,一个动机可以演变为千万种念头,但是解决方法似乎并没有千万种那么繁琐,李世绩和李靖强强联手,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规范,然后下达每一个军校学子和行军参谋,告诉他们如何随机应变,不可墨守成规。

    尉迟宝林的脑袋不太好,或者说智商不是很高,读书也少,在一群小伙伴里面经常处于被欺负的状态中,不过就算是一块木头,在军校三年军队七八年也能给磨练成优秀的将领,这种事情就算是经验法则也是可以应对的,尉迟宝林立刻按照行军守则吩咐士兵们准备应对,不过是多耽误了一点儿时间。

    不过随后尉迟宝林发现,他的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一段路途就能在行军途中遇到伏击,而伏击的人数很少,最少的一次就几十个人,可是却成功的拖慢了五千轻骑的速度,使得尉迟宝林还没有开战就损失了四百多士兵,他非常恼怒,随即意识到这是敌人的疲兵之计,虽然他很笨,读书也少,但并不代表他就不明白这些基础军事常识。

    他下令全军全速突击,分成三队,左右两队各八百人,中间主力三千人,遇到伏击,中间主力不管不问,全速继续突击,左右两队则按照伏击的方向和规模自由选择留下多少兵力应对,应对完了接着赶上来,反正他不会选择停下来,对于骑兵而言,速度就是生命,对于任务来说,速度就是成功的保障。

    果然,在这个策略实施之后,波斯伏兵对此很不适应,连着三次伏击都没有成功,而是惨败,被左右两队专门应对部队解决的惨兮兮,主力三千铁骑在尉迟宝林的统帅下不管一切的全力突击,终于在预定时间内赶到了预定地点,途中甚至遇到了一支一千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