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九章 又逢秋闱时

    第五二九章 又逢秋闱时 (第3/3页)

用把刀持,丸中失去宁丹药,千里送君终一别!”

    也是一到十,而且是用押韵的长句还回来,这难度可就高太多了。陈以勤终于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沈默的对手,便叹口气道:“我认输了。”说着一饮而尽,面上有些挂不住。

    裕王忙出来圆场道:“本就是助兴的娱乐,输了也是乐子。”说着一举杯道:“来,咱们共饮此杯!”

    陈以勤感激的笑笑,跟众人碰了一杯,自此便改了喜欢逞能挖苦别人毛病。

    摆平了自命不凡的陈以勤,沈默的生活进入一段平静期,每曰往返于王府和国子监,跟裕王相处的极为融洽,对学生们也尽心尽力,得到了广泛的拥戴,看起来,他已经完全适应了教书匠的生活。曾经的叱咤风云的那个沈拙言,似乎变成了传说,湮灭在这灰色的燕京城里,已经不被人关注了。

    转眼到了八月,整个朝廷政治生活的重心,转向了嘉靖四十年的秋闱,这是三年一度大比的起点,也是官场新鲜血液的注入,所以分外吸引人们的眼球……虽然在大比之后,那些天之骄子会被迅速的遗忘,但并不妨碍大人们此刻的关注。

    秋闱按例在八月初七举行,今年也不例外。过了七月节,朝廷便公布了一十三省加应天乡试的主副考名单,至于天子脚下的顺天乡试,按惯例是要在考前七天才揭晓的。

    名单出来以后,沈默小吃了一惊,因为此次顺天乡试的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他沈默沈拙言。要知道乡试主考可是个炙手可热的好差使,有道是一朝主考,终生受益,这话绝对不虚。想想吧,一录取就是两三百人,都得管你叫‘恩师’,一下多了这么多举人学生,指定要有一批出息了的,不用当上什么阁老尚书,就是一般中层干部,也是一笔宝贵的人脉。

    所以人们对主考官这个位子,全都趋之若鹜……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当上这个乡试主考的,翰林出身,四品绯袍,这是两个硬条件。虽然沈默现在仅是五品的国子监司业,但毕竟曾经当过巡抚,所以资格上完全说得过去。

    但是接到这份又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好差事,沈默却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为什么?因为顺天是京畿所在地,权贵豪门云集,王侯公卿满地!他可早听说了,每到乡试之年,走后门、拉关系屡见不鲜!

    这次顺天乡试的竞争又相当激烈,共有考生五千七百多人,仅从中录取二百零六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考生及其家族都使出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务必要占得先机,榜上提名!

    有人要问了,不是科举有很完善的反作弊措施吗?神通再大有什么用?

    答案是,定然有用的;如果觉着没有,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神通还不够大,如果神通够大,任何看似无懈可击的体系,在你面前都是土鸡瓦狗,止增笑耳。

    这就是顺天乡试的主考官,为何要在考试前才公布名单的原因。就是怕那些防不胜防的通关节。

    但是,就算主考官公正廉明,坚决不作弊,同考官也有办法,甚至誊录卷子的誊录手也能掺和进来,更不消考生的夹带、小抄,甚至内外勾结了。让人防不胜防,却又不能不防。

    接到命令的当天,沈默便相当于被软禁起来,连家都没回,便被锦衣卫直接装上密不透风的马车,从国子监带到一处不知何处的庭院,然后开始命题……用了三天时间,将头场的经义题拟好了,其中决定姓的三道四书题,本着不求出奇,但求无过的想法,分别为‘居则曰不吾知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及‘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都是堂堂正正,且不会引起不好联想的题目。

    把经义题交给‘看守’他的锦衣卫,然后又用了两天时间,将后两场的考题拟定,同样交给锦衣卫,他便倒头呼呼大睡,心说这才知道,当考官比做考生还要煎熬呢。

    到了初六这天,沈默才醒过来,感觉自己的精力重新充沛起来,便抖擞精神、沐浴更衣,准备与副考、同考们会合,迎接这场艰巨的挑战,或者说是战争!

    这是一场考生与考官之间的战争,一场作弊与监视,制度与反制度之间的搏斗,作为维护制度的一方,沈默必须将任何违反制度的现象消灭……或者,至少减少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

    如果这次乡试砸了,他将身败名裂,谁也救不了他。

    如果这次乡试没砸,此次的经历,将是他履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