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零章 龙南县(下)

    第七四零章 龙南县(下) (第3/3页)

你说,造反的是客家?不是你们山哈?”

    “也有山哈,谢允樟就是山哈,但赖清规不是,他是客家。”蓝小明实话实说道。

    “我先出去透透气……”郝杰彻底听糊涂了,他都当了半年的县令了,竟连这都搞不清,实在是没脸见人。

    这时,一直静静坐在角落的何心隐,出声道:“我来解释吧……”

    原来,这赣闽粤交界地带的山区中的居民,其实可以分成两种,原住民和客家人。原住民就是山哈,山哈就是畲族;而客家人,其实是西晋末年,随着五胡乱华而南迁的北方汉人。在漫长岁月里,他们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当时人烟稀少的赣南、福建、广东一带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延续汉人的苗裔。

    其中有一部分,便在这山区中,与土著民族混聚在一起,两族长期相处在一起,必然在各方面相互影响,历经千百年之久,早就深深刻上了对方的烙印,彼此间的生活习惯、穿衣打扮、曰常起居、所艹语言上极为相近,以至于连郑若曾那样的大才,都把他们混为一谈,统称为畲族。

    但让何心隐说说,其实他们是有区别的:首先客家人十分重视谱牒。谱牒之制源自汉魏的士族制度,客家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士族,每个姓都修有家谱,并有堂号、堂联,每到除夕,将书有堂号的大红灯笼悬于门首,将堂联贴于大门框上,隆重其事,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其规制远比中原严格而隆重。何心隐还告诉沈默,从客家人姓氏族谱看,没有一个姓的祖先不是出自中原望族,而且都是有据可考,有源可溯,做不得假的。

    而且客家的语言,在语调和一些用词上,更类似汉代官话,这些都是和山哈的区别。当然他也承认,经过这千百年的融合,客家和山哈早就界限模糊,让外人难以分辨了。但何心隐还道:“其实分辨起来也不难。山哈不冠不履,跣足锥髻,而客家是穿鞋缠头的。”

    听完何心隐的讲述,郝杰在佩服之余,也有些不解道:“何大侠怎么了解的这么清楚?”

    “因为……”何心隐淡淡道:“我也是客家。”

    “原来如此……”郝杰恍然道。

    沈默笑道:“何大侠当年曾来赣南传授武艺,收了很多的徒弟,其中有客家也有山哈。”

    听他这样一说,那蓝小明使劲打量着何心隐,小声问道:“我大伯的师傅姓梁,您可认识他?”

    “哈哈……”沈默笑道:“他就姓梁,叫梁汝元!”

    “哎呀……”蓝小明上下打量着何心隐道:“你真的姓梁?”

    “小子……”何心隐答非所问道:“你大伯蓝时玉的名字,还是我给起的呢。”说着摆出个起手式道:“他的八卦掌已经练到第几次了?”

    一听何心隐这样说,蓝小明知道错不了了,因为他大伯的汉人名字,以及会八卦掌的事情,都极少有人知道。他便扑通给何心隐跪下道:“徒侄孙给师公磕头了。”

    何心隐笑道:“为什么要给我磕头啊?”

    “因为咱也想学八卦掌。”蓝小明确实是实在,咧嘴笑道:“大伯不教我,说是师门规矩,得师公点头才行。”

    “想不到他还挺古板。”何心隐笑道:“回头我跟你回去,可得好好说说他。”

    “你,你要跟我回去?”蓝小明笑得更开怀了:“那太好了,我大伯他们都很想你。”

    “我也很想他们啊。”何心隐笑笑,朝沈默拱拱手道:“大人,我去看看朋友,这几天就不回来了。”

    沈默颔首笑道:“多年不见,理应聚聚,”顿一顿道:“空着手可不行,带上一车盐吧,算是给朋友们的见面礼了。”

    蓝小明问道:“那得多少啊?”

    “五百斤。”郝杰给他答案。

    蓝小明便开始掐着指头算,郝杰问他干什么,他道:“算要用多少东西换,粮食肯定是不够的,还得加上全寨的兽皮……”顿了一会儿,有些恼火道:“一打岔全忘了,还得从头算。”

    “别算了,傻小子。”何心隐一把勾住他的脖子,便把他倒着拉出堂中,口中还骂咧咧道:“真给我丢人啊……”

    好笑的望着两人离去,郝杰收起笑容道:“看来大人已经是胜算在握了?”

    “战场上大不了胜仗,没有人会尊敬你。”沈默却摇头道:“不打个翻身仗,一个何心隐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说着沉声道:“把刘显给我叫来。”

    “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