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一章 桃花依旧笑春风(中)

    第八九一章 桃花依旧笑春风(中) (第3/3页)

察期,再次完不成,才会处罚。

    如此种种,使首辅大人宽仁的名声达到了顶点,百官也从张居正的高压下松过气来,俯首称颂还来不及,又怎会给他找麻烦?

    没有机会举起大棒,万历想要拿回权力,就太吃力了。公平公道的说,他确实是个早熟的君主,无论是先天的聪明才智,还是后天得到的教育,都要超过他的父亲。所以为了争回自己的权力,他可谓下了很多苦功夫……为了以高贵的仪表,给臣僚们以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认识到君主的成熟。万历特意向戏剧演员学习了发声,并按照太祖皇帝制定的礼仪,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他的坐姿端庄威严,动作优雅沉稳,神情泰然自若,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果然令不少大臣称颂他是少年英主。

    为了能加重权威,他每天都要亲自批阅奏章。奏章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各部院以本衙门的名义,呈送的‘题本’,上面的内容大都属于例行公事,很少会引起争执。另一种则是京官以个人名义,呈送的称为‘奏本’。上面呈奏的事项,十有**是本职之外的。比如夺情事件中,上疏的吴中行和赵永贤是翰林官,艾穆和沈思孝乃刑部司法官员,邹元标更是通政司的观政,这些人上的就是‘奏本’。因为属于个人的批评或建议,所以事先不必通知自己的上级。

    而且按照规矩,如果认为事态紧急,或者奏本会被通政司扣下,呈奏者可以自己送到午门,由管门太监接受,然后直送御前。因此奏本的内容,在皇帝看到,并送内阁票拟之前,百官是无从知悉的。所以引起震动的本章,往往属于这一类。

    杨继盛弹劾严嵩十大歼,沈炼弹劾严嵩,海瑞的《治安疏》,乃至吴中行等人的奏疏,无一例外属于这种情况。

    虽然皇帝不能直接在奏本上批示,而是要在内阁出票之后,再酌情照票批红,但是万历还是很认真的阅看这类奏本。因为他坚信,偌大一个大明朝,这么多事情这么多人,不可能没有不平之事、不平之人,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不平人、不平事找出来,亮明了。一来可以显示自己火眼如炬、明察秋毫,更重要的是,要给内阁找麻烦!

    准确说,是找沈默的麻烦。

    皇帝的思路很清晰,他知道沈默经营二十年,党羽门徒遍布两京十三省,有道是林子大什么鸟都有,他就不信这么多沈党中人,就都那么省心,没有一个给沈默招风惹雨的。

    熟读《二十一史》的万历皇帝坚信,这一招是无坚不摧的。就算北宋那群推行庆历新政的君子党,不也是被这样击破的么?

    当初庆历新政推行起来,因为范仲淹为首的君子党完全掌握了朝政,这让守旧的反对派十分恼火,想把他们赶出京城。然而范仲淹这伙人的名声太好了,就连仁宗皇帝也动不得他们。但反对派还是找到了机会——那年中秋,主管进奏院的苏舜卿与本衙属官聚会,还请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一帮名士参加。聚会的费用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将衙门过时的文纸卖掉,不足部分则由苏舜卿贴补。但在宋朝,卖作废文纸得来的钱只能充公,若用来私人打牙祭,便是触犯国法,只是这种小事,没有人会在意,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然而反对派立刻给宋仁宗上折弹奏此事,请求严惩。仁宗皇帝架不住反对派反复上奏,加之本身也对君子结党、威胁君权心怀不满。于是下令将苏舜卿贬到苏州,永不许再回京城。参加那次宴会的十几位名士几乎全都是改革派,也全部被贬出京,就连范仲淹和富弼也受到株连,降职外调。转眼间,守旧派卷土重来,改革派被一网打尽,京城中名士一时俱空,皇帝重新树立起权威……就这么一件小事,便能使范文正的集团土崩瓦解。就不信沈默的党羽,能比范仲淹的富弼、欧阳修、梅尧臣们的道德艹守还要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