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撒钱
第一百一十三章 撒钱 (第1/3页)
要说在处理现金的这件事上,洪衍武还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为难。
他苦恼的是,以现在这种社会消费水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能到哪儿去把十一万块钱花出去,既能做到稳固保值,还不引人瞩目呢?
收黄花梨和紫檀木家具?
看上去挺靠谱。
他压根不用学那个什么“紫檀大王”,弄什么“运动遗产”,因为信托商店里现成的“运动遗产”就有不少。
可那些器物占地儿可不小,他买回来往哪儿搁啊?买个几张桌子、条案,还不够捣乱的呢。
买古董瓷器?
那玩意倒是占地儿小点儿,可更不靠谱。
因为这年头文物商店的政策,对民间只收不卖。销售的相关规定是,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以后的文物除了出口换汇以外,只对机关单位内销。
要是偷着买呢,当时可没有古玩市场。他要囤货就得去“晓市”。可那儿的规模太小,交易中的猫腻也大。
何况他要是大手笔把大批量的坛坛罐罐都抱回家来,那可有多么招眼呢。
能不让邻居们生疑吗?父母过问他也没法交待啊。
所以不得不说,对他而言,赚钱速度太快也是一种痛苦。
但活人毕竟不会让尿逼死,洪衍武的脑子也不是浆糊做的。
鬼精鬼精的他,逛了几天大街,就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他自己忽略的好门道。
那就是去买印石和字画。
这些东西在当时可不受销售政策限制,有钱就能买。而且不光物件儿小,好保存。论升值潜力,也一点不亚于邮票,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据他所知,大龙票日后的价格,不外乎十几万二十几万上下。
最高的拍卖纪录也就是在嘉德2008春季拍卖会中,三枚全,中上品的大龙票以五千多万元成交。
可相较而言,同一时期,名家字画过亿,一克田黄石按十万元计算成交的情况,却更是普遍得多。
孰优孰劣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他也清楚,玩儿这些东西的门槛可比邮票高出不少。不但要有钱,还得懂行。对藏家文化素质的要求远比其他收藏品种更高。
实话实说,以他有限的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