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长期问题

    第一百七十四章 长期问题 (第1/3页)

    那么既然方向明确了,直接就拿钱去商店里买翡翠、玉石吗?

    不,哪怕市场售价下调,这么做依然不理智,这行里的水分可是大了,而且现在还是个从未有过的特别时期。

    咱得慢慢说,才能明白这里面的事儿。

    确实,我们翡翠和玉石作为我国特种工艺品主流品种,一直都有着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旺盛的生命力。

    特别是京城的玉器行业,已查明的历史源自商周,从元代就开始兴盛,通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更达到了空前繁荣。

    清乾隆朝的时候,只凭各种美玉良材云集京城,就可知生产状况。

    当时有来自国外的西碧玉、西洋玛瑙、木变石、珊瑚等,还有关东岫玉、云南玛瑙、荆州玛瑙、湖南矾晶。

    而且平定叛乱后,和田玉和缅甸翡翠进京之路也被打通,每年这两个品种都各有两吨多的进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虽然有外国资本侵入,但这些玉器行业却几乎从来没有遇到相应的“洋货”与之竞争。

    所以这个行当一直保持欣欣向荣,名家倍出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海禁大开,京城玉器更成为国外竞相争购的佳品,以至出现了“闹洋庄”的场面。

    仅据本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期间的文字记载,当时世界各地举办的博览会不下三十余次,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只参展十次,但京城的玉器次次荣获金银大奖。

    哪怕解放初期,当时百业凋零,全市仅存寥寥几家玉器作坊。

    但只要能使其恢复正常生产,一年就可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外汇。若用这笔款项买粮食,足可养活全市百姓一个月。

    而以上种种都足以证明“北玉”、“京作”、“精作”的美名誉满中外,京产玉器已经获得海外艺术鉴赏家的认可,视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宝。

    要按理说,既然京城玉器的审美价值已为世人所共知,得到了普遍认可,应该是不会陷入销售困境的呀,反倒应该是创汇主力才对啊?

    嗨,这不就得归结到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上了嘛!

    想想看,死板的政策连普通的行业都发展不好,连普通工人的积极性都很难激发。

    就更别说这种一直以“师徒相传”的方法承袭,且需要灵性、悟性、恒心、精心才能学好、干好的行业了。

    建国后,玉作行业里,有几个问题是长期存在,无法解决的。

    首先就是好手太少,且缺乏青工和学徒,技艺传承上有严重问题。

    现有的京城玉器特艺师一般都建国前后已经艺成出徒的老艺人,青工很少,全业技术较高的仅五六十人。

    可他们的业务虽好,却都不想招收学徒。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行业太苦,而要求从业者的门槛又较高。

    相比起来工资待遇就不具备吸引力了,本身年轻人就不爱学,不爱干。

    另外从老师傅的角度来说,教徒弟也太耗心力。

    这又不像过去,徒弟对师父有赡养义务。

    现在的徒弟只是名义上的,有的人都不太尊重自己的传艺者,那谁爱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真要是厂里有令必须带徒弟,老师傅们也不过是“汤事儿”罢了。

    他们对待青工,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既不藏私,也不强求,能学多少,随缘而已。

    不夸张的说,实质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