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设计院杯(2)

    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设计院杯(2) (第2/3页)

儒再回忆那一幕,忽然又觉得,人家老富一多半都是好意;基本上那是没拿自己当外人,不然何必那样多管闲事、还惹人不高兴呢?

    之后王儒就“走马上任”,马上去二年级上课。第一堂课,孩子们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随意指名,叫几个孩子背“1-6”的乘法口诀;这是最基本的,必须滚瓜烂熟才行,至少王儒是这样想的。

    没想到,居然还有人背得很不熟练。这男孩子面色白净红润,看着不像是“笨”啊?现在的王儒还不知道,这仅仅是刚开始而已。他知道,蛤蟆石村生源不好,村民近亲结婚比较多,是一个坏影响;另外就是许多人真不重视。

    上学就那么回事,不上学也一样挣钱,就算是简单种种地、卖卖菜,也能挣不少钱呢。确实是,很多时候,老师们的收入都是低档次的,尤其是小学老师,农村小学老师更甚,要地位没地位,要前途没前途。

    殷省有句老话,“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就是这个意思。殷省古代,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多由遍及民间的私塾来承担。私塾的教师即塾师,俗称私塾先生或先生。担任私塾先生的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其次是未中秀才的童生(儒童),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情况。

    私塾先生的从教模式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开办私塾施教,二是被延请施教。塾师自己开办的私塾世称“门馆“或“家塾“,即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

    延请塾师任教的私塾又分三种情况:

    一是“坐馆“、“教馆“,即富贵人家独自一家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二是“村塾“、“族塾“,即由一村或一族延师择址建馆课其子弟,有的是一村或邻村自愿结合,推举有名望、热心教育的地方绅士为学董,按田亩摊派费用,聘用塾师,择址设馆,教育子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