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怒攻

    第143章 怒攻 (第2/3页)

所,作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军事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可以这样讲,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控制了合肥,便可以向几个战略方向用兵,或堵住几个方面的来敌。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合肥名称的来历,就是由于因为该地为施水合于肥水之处,其地理位置正好在巢肥运河这条水陆交通干线的要冲,即施水与肥水的连接地段。

    曹操灭袁术后,在与袁绍激战的同时,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委派刘馥为扬州刺史。刘馥单马赴任,笼络大族,招抚民众,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教化人民,兴修水利,典农屯田,发展经济。“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以溉稻田,官民有蓄”。当地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政权在淮南的统治逐渐得到巩固。

    扬州刺史的治所原在近江的历阳,由于过去靠近孙吴的统治中心,一直以来都受到孙吴军队的严重威胁。为改变这一不利态势,刘馥请示曹操同意后,大兴土木,重建被袁术破坏殆尽的合肥,修葺旧城,建造新城,将扬州州治西移至此,该州常备军队也驻扎此地,还储存大量的作战器械。“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刘馥积聚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来合肥以及淮南的固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蒙在出发前在孙权面前夸下了海口,说七天内定要攻克合肥。但是如今已经进攻了五天,竟然不得寸进,合肥岿然不动。他见进攻受挫,勃然大怒,不顾天降大雨,以车轮混战之法,将各门军队分为几个梯队,轮番进攻。

    经过孙吴军数日的激烈攻击,加上大雨滂沱,合肥城墙多处崩塌,形势十分危急。张喜、蒋济见势不妙,亲自督战,组织守城预备队生力军及时增援,猛烈击退孙吴军,发动民壮搬运砖头、草、棕榈叶迅速修补城墙,夜晚则点火照亮城外,观察敌人的动态,严阵以待,加强防备。

    吕蒙数次功亏一篑,伤亡惨重,恨恨而退。

    就在张辽出发的这一天,大雨不再,天已放晴。

    江风呼啸,波涛汹涌,大纛飘拂,天色阴沉。

    巢肥运河的一艘楼船,这是吕蒙的旗舰。天刚刚蒙蒙亮,江东军大营、船队便响起了凄厉苍凉的号角声,旗舰上人来人往,将领云集。

    一夜难眠的吕蒙早早起来,端坐在旗舰帅厅的虎皮大椅上,眼圈发黑,神情严肃,满面寒霜,脸色阴沉。

    在点卯完毕后,吕蒙凌厉地扫视了一眼众将,怒气冲冲喝道:“吕蒙有幸得主公重用,率大军进攻合肥。合肥守军势单力薄,守备羸弱,天降大雨助我江东,本来以为定可一鼓而下。不料张喜、蒋济两贼早有防备,军械足备,城墙坚厚,全城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无比,致使吾军不得寸功,反而折戈城下,伤亡已达三千有余。诸位将军深受主公厚恩,当身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