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3\5)

    第一百零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3\5) (第2/3页)

,留下那些结构紧凑,工艺简单的枪型,同时构建模型进行实地检验和测试,这才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

    只是柏毅并没有第一时间将这个方案拿出来,不是他有意藏私,而是他希望想陈耀阳和王德化等人,能够利用这次研制机会,尽可能的充实自己,要知道现在中国却不仅仅是材料、机床,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如今新生的国家还在筹备,南方的战事还未平息,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巨大的缺口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补,白云厂也是一样,上千的干部职工中,懂写字的还不到四分之一,能够拿着纸和笔进行数理运算,绘图设计的更是凤毛麟角。

    就算陈耀阳和王德化这样有着一定基础,对技术精通的人,在柏毅看来距离真正的专业还差得很远,是以柏毅便想尽办法利用手头一切可以利用的便利条件,让陈耀阳等人能够有充分的学习和施展空间。

    先前的“积木式”机床是这样,如今的全自动枪械课题组也是一样,要知道未来的中国军工可不是有他柏毅一个人就能包打江山,而是需要千千万万个专业素质良好的人才,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军工发展的车轮。

    想要一下子就完成人才的积累显然不现实,至于过程也相当漫长,柏毅也从没想过一夜之间就培养出素质颇高的人才队伍,不过选择一两个进行重点培养他还是能够做到的,要知道以武器装备研制任务为依托,边研制,边让其充分进行自我发挥,对其中不合理指正和修改的培养方法,柏毅在前世读研究生时就已经领教过了。

    那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之课堂上来的更直观也更深刻,可谓是事半功倍,正因为如此,柏毅将这一套培养方法直接搬过来,用于机床的改装和枪械的研制当中去,至于效果当然非常明显。

    就说一直跟在柏毅身边的陈耀阳,从刚开始的亦步亦趋,逐渐发展到现如今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设计思路,他的M1卡宾枪深度改进方案,虽说有些保守,却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