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我一直是名志愿军

    第三百二十一章 我一直是名志愿军 (第1/3页)

    柏毅说的没错,无论是通用机枪还是轻型火炮,对于中国军工技术人员都太过陌生,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两款装备的核心要点,仿制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捷径,这就好比小学生写作文一样,不会写不要紧,多揣摩几遍范文,自然而然就清楚该怎么动笔了。

    MG42通用机枪和LEFH18型105mm榴弹炮便是柏毅为白云厂的技术人员找的两篇范文,之所以选择德械装备,而不是更容易些的苏式武器,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所获得的苏式装备陈旧且没有延续性。

    就拿苏联近期提供给中国的M—30式122mm榴弹炮为例,顶替它的苏联下一代师属火炮D—30式122mm榴弹炮,除了口径相同外,跟M—30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完全是另起炉灶搞出来的一款全新火炮。

    换句话说,如果以M—30式122mm榴弹炮作为基准的学习参考,估计除了最基本的火炮生产流程意外,其他的诸如设计思想,发展趋势,技术深化等等更为深入的东西,根本就学不到。

    反观德国的LEFH18型105mm榴弹炮,尽管基本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以这个型号为基准,从二战直到战后,衍生出数个清晰可辨的发展脉络,其中的一条以GebH40型105毫米火炮为轴线的适应山地和空降部队等轻步兵的火炮发展路径,便是一条极具未来潜质的科技树。

    因为在战后,曾经是轴心国成员之一的意大利,在充分吸收GebH40型105毫米火炮的成熟经验后于1956年研制成功M56式105mm驮载榴弹炮,英国引进并装备M56式105mm轻型榴弹炮后,很快便将其技术运用到自身下一代师属火炮当中,并于七十年代末领先于世界研制成功L118型105mm轻型榴弹炮。

    随后美国将其纳入制式装备序列之中,待北约三次弹药协议之后,又将L118型105mm轻型榴弹炮的身管口径比进行调整,从而打造出日后轻型大口径重炮的雏形L119型105榴弹炮,进而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