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屯田制羌疏

    第五百九十五章 屯田制羌疏 (第1/3页)

    先前皇帝不就是担心军队劳师远征,靡饷耗粮么?那么好,赵充国他们就自己在当地种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总之不花后方一点一滴的军费与粮食;同时汉军常驻肥饶之地,避其锋芒,以逸待劳,而将那些失去辎重的先零羌人压迫于贫瘠山区之中,对其进行经济封锁,逼他们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出来投降。此兵法所谓“以饱待饥”也。

    另外解释一下,赵充国之所以要把骑兵撤回去,那是因为马这种高级牲畜太能吃了,特别是汉军养的不吃草只吃小米的优良战马(粟马),它一个月吃的粮食,够人吃一整年。

    老会计赵充国推算过一笔账:马匹日食粟二斗,一月须食六斛(180公斤)。且步兵二十五人中,又须有二人为骑士管理鞍装。可见骑兵耗费之巨大。据这个计算方法,如果罢去骑兵,汉军月用粮谷可由近二十万斛减少到两万七千余斛,即一年就可节省了几千万公斤军粮,这可是天文数字!

    我们常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意用兵制胜,当以粮为先。如今赵充国的屯田之法,罢去骑兵,而由1万屯卒开垦羌人故田及公田2干余顷,每人得分田二十亩,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正是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的终极大绝招,后世兵家对其都“推崇备至”。

    然而,事与愿违,关键时刻,皇帝下令进兵的诏书到了。

    赵充国看完圣旨,二话不说,开始起草上书,欲反对进兵。这个九头牛也拉不住的犟老头,他准备再次抗诏了。

    一个臣子,却成天抗旨,这无论如何也不是常态,搞不好就得掉脑袋的,前朝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太多太多了,哪一个不是“前车之鉴”?谁又能保证自己重蹈覆辙一定不会车毁人亡?可赵充国不怕,他一个时日无多的糟老头,难道还会怕死么?

    老子不怕,但儿子怕。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以中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