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卷五 (第1/3页)

    窍阴一穴,在完骨上、枕骨下。足太阳、少阳之会。主骨疸发厉头痛引头也(按:似有缺、误,不通)。灸五壮。针入三分。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主寒热,喉痹,欬逆,疝积胸中满不得喘息(按:似有缺、误,不通),胸痛,耳聋嘈嘈无所闻。颈项痈肿不能言,及瘿、肩不举也。针入三分。灸三壮。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手足太阳之会。主背痛引项。灸五壮。针入三分。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背膊痛,无气力,劳损,痿黄,五尸走疰,项强不得回顾。针入五分。灸亦得。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肩痛,胸腹满,洒淅反脊强急(按:似有缺、误,不通)。灸五壮。针入三分。

    噫嘻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两傍三寸。其穴抱肘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因以手重按之,病者言“噫嘻”。针入六分。主温疟、寒疟病,背闷,气满、腹胀,气痃。灸二七壮。忌葱、白酒。

    膏盲俞二穴,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欬逆,狂或妄误。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也。从甲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去胛骨各容指许、摩服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然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俛上臂,令前取穴灸之。求穴法,大校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俛,两胛骨侠相离,不尔,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当令大小有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飬。当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论曰“昔在和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按:《针灸资生经。卷一》云“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统,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人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七壮。当依《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尺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鬲(按:通作“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主背痛、恶寒,脊强、俛难,食不下、呕哕、多涎、睡也。灸五壮。针入五分。

    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