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老干体

    第二百六十六章 老干体 (第1/3页)

    本章副标题:旧诗新诗,不如抄抄老干部诗

    笔者声明:这个翻译不是慕容的原创,也是从网上找来的。不过以下是我的原创。

    “1922年发表《荒原》无疑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这部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他也因为‘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在1948年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TS-艾略特本人说过,《荒原》的成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绩,他的两位好友功莫大焉。一位便是和他亦师亦友的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庞德不但是他的诗坛领路人,而且在《荒原》发表之前,他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几乎删掉了原本一半的篇幅……”(笔者注:从1940年2月起,庞德这位老兄从罗马每周用短波向美国广播两次,还把墨索里尼称为自己的“统帅”,后来就在1945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两大叛国案之一的主角。)

    “艾略特对自己的评价是:政治上的保皇党,宗教上的天主教徒,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而他对自己另外一位好友的评价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宗教上的无神论者,文学上的无法用主义来定义的天才。说到这里,读者朋友应该想到了,这位朋友就是袁燕倏先生……”

    “《荒原》是艾略特先生在欧洲养病期间创作的,而他也承认在写《荒原》的时候受到了袁燕倏先生在1920年所作的《泰山》的极大影响,这两首诗都有着对死亡意向的艺术渲染,而死亡情结恰恰是这两首诗的魅力之一……”

    “‘四月是一个残酷的月份。’《荒原》开篇的这一句其实是古希腊的一个典故:在雅典春天的往往是祭奠的时节,人们相信此时死去的人回到人间。巧合的是,中国人祭奠先祖的清明节也是在这个时候。在《荒原》里面春天已不是希望的象征,反而是人类扭曲欲望的体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