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东林在行动(上)

    第135章 东林在行动(上) (第1/3页)

    出兵打仗这可是国之大事中的大事,朱由崧一句话就拍板了,连最基本的廷议都省了,此时内阁成了摆设,不过身为内阁首辅的高弘图早就习惯了皇上的治国理政模式,尽管他不知道皇上什么时候炼成了铁血帝王和千古仁君的双面角色。

    “微臣遵旨。”高弘图不敢多言,不过他倒赞成朝廷早日对鞑子用兵。

    这时有内监奉上笔墨纸砚,高弘图当即起草,朱由崧在旁边审视着,一直到朱由崧满意为止,旨意拟好之后用了玉印,交由内阁刷好之后,朱由崧让御马监掌印李国辅和御马监提督安林将这两道旨意送往寿州和淮安。

    朝廷要对清鞑子用兵的消息不胫而走,高弘图离开皇宫回到内阁,门庭若市,先是太师姜日广、太子太师黄道周和太子太傅刘宗周,接着是六部的尚书、侍郎,还有三院四卿的言官御使、编修主事,等等纷纷来访。

    这些人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是跟高弘图一样的主战派,有太师姜日广,有太子太师黄道周,有东林出身的户部尚书吕大器,有文天祥式的民族英雄左都御使左懋第,还有右都御使黄端伯,户部右侍郎瞿式耜为,礼部左侍郎吴伟业等等。

    另一派是以太子太傅刘宗周为首的主和派,这位儒学大师主张慎独,追求和为贵,一向反对打打杀杀,支持他这一派的大都是东林党人,有东林魁首礼部尚书钱谦益,有兵部右侍郎史可法,还有刘宗周的学生、从北都监狱中逃出来的新加入复社的黄宗羲等等。

    在对待清鞑子和流贼的问题上,主和派与主战派相反,他们以攘外必先安内为由,提出了联虏平冠的方略,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北都失于流冠李自成,而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失于鞑子,从而得出鞑子铁骑不可战胜的荒唐谬论,现在大明只剩下半壁江山,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能再折腾了,提出唯有与清鞑子划长江而治才能长治久安。

    主战派和主和派还一度在内阁相遇,针锋相对,争得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