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创作

    第六百九十章 创作 (第2/3页)

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秦放歌在作曲的时候,也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大小弦错杂弹,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对琵琶的音色,音质演奏要求特别高,不是什么声音都可以称作珠落玉盘的。

    而后面,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reads;。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才到**,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也无怪陈天虹那么推崇琵琶行,光是这段对琵琶演奏的描写,就堪称一绝。

    秦放歌自己也在琢磨着,是不是要把霓裳羽衣曲,以及六幺等作品,全部给还原出来,光听白居易在诗歌中的描述,就让人心生向往和感概。

    唐朝的艺术文化,在煌煌古代文化中,也是盛极一时。

    那时候的文人,像白居易一样,琴棋书画都精通的比比皆是。他们的诗歌,本来就是特别有韵律,既可以轻吟低诵,也可以纵酒狂欢,引吭高歌的。

    就李白的诗歌中,和音乐相关的就特别多,听蜀僧弹琴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又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再有学生们都特别熟悉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作品,也都是写音乐的佳作,和“

    白香山”的江山琵琶,共同誉为唐代描写音乐的三绝。把最美丽的音乐,用生动的文字,记录在诗文里面,至今读来,仿佛穿越时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著名的“阳关三叠”,更是直接根据唐代诗人也是山水画祖师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曲,最为著名的艺术歌曲。

    细究起来,唐代的音乐文化,散落在唐代文化的点点滴滴之中,都可以写成一部书。

    乐,在古代六艺之中,都是或不可缺的,也是历代皇朝都特别重视的reads;。宫廷之乐,祭天之乐,更是无比重要。这也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环境,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使得唐代的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史的高峰。而其中,诗歌和音乐就是最耀眼的双星。

    也让千百年的秦放歌,在重新拾起来的时候,会感觉到莫名的亲切。

    因为那是一个,音乐与诗歌的时代,两者也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写作乐曲,也成为诗人们最喜爱的一件事情。而且,这些风流才子们,频频出入宫廷甚至是青楼等各种娱乐场合,随时随地可以吟咏,演奏,以及传唱。

    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的时候,更有无数的将音乐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诗歌佳作诞生。

    而在唐代,更是有专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