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1章 月光

    第1781章 月光 (第3/3页)

大,也才能这么快就被大众所知晓。

    学钢琴的学生啦,演奏家啦,老师教授等等,也都有投注精力在上面,但多少就难说了。

    肖雨然则是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练习秦放歌的这些钢琴曲时间最长,也得到他这个“作者”的亲自指导。比起那些自己摸索的人来说,对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无疑都要高出很多。

    秦放歌也说是要让她们替他到全世界演出打响知名度的,他自己懒,不想到处奔波开音乐会。

    这样的舞台,也算是检验肖雨然练习成果的时候。

    她的演奏,跟秦放歌自然是有很大区别的,有她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秦放歌这个“原作者”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再创作”,他更是鼓励和指导她融入她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演奏。

    如今他坐在台下当观众,从观众的角度欣赏,觉得肖雨然的演奏还算合格,钢琴声中流淌着她自己的灵动,演绎得如同幻想曲一样的。

    标题说是《月光》,其实更多的,并不是写景,而是更着重内心情感丰富的倾述。看看第一乐章就知道了,里面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肖雨然通过细腻的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来表现彷如作者心境的波动。

    秦放歌自己指导她练钢琴的时候,只是从作曲家的角度进行指导,而之所以说是指导,就是不强迫她必须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演奏。

    倒是肖雨然和她的指导教授邓红梅,两人脑补的东西会比较多,这个嘛!秦放歌就管不着,同一首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

    就像秦放歌自己的理解,跟原作者贝多芬,还有那些以演奏贝多芬作品闻名的演奏家们,也都是存在很多差异的。

    反正这首《月光》奏鸣曲绝不仅仅只是描写月光,更不像那个流传已久关于这首曲子的故事那样就对了,其他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后,肖雨然演奏的是他另外一首同样以《月光》为名的钢琴曲。

    这首德彪西的《月光》,比起贝多芬的《月光》,就更多客观的写月光本身一些。

    据说作曲家写这个作品是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是讲:在意大利贝加摩地方有一个叫比埃罗的青年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为沉湎于物质生活为月光所杀。最后,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人了间。

    所以,也有乐评家也认为,这首月光美则美矣,但整体上带有悠悠朦胧的忧伤和哀怨。无论是德彪西受到莫奈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也好,被马拉美的象征主义诗风的浸淫也罢,其在创作手法果然是推陈出新,营造“对客观世界的印象,以象征手法再现这个客观世界”。其采用大量不协和弦(音),甚至不吝使用古希腊多利亚调式来体现这种静谧和略带哀愁的情绪。

    不少心思细腻敏感的人,听了德彪西的月光会觉得抑郁想哭。

    秦放歌自然没有把这样的背景故事给搬过来,他也没办法搬呀!就还是按照原谱拿过来就好,怎样理解还是看演奏家以及观众自己的了。

    现在肖雨然的演奏中,同样有这样朦胧的忧伤,她还是遵循曲谱,也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美丽的旋律似乎暗示了对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复更加深了这一印象。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

    她也很好的把握住了这首印象主义作品的特点,无调性或多调性,旋律不清晰,多层织体进行。如双音持续、分解和弦、而多层织体的运用使得旋律抽象概念更强,而且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旋律和节奏。整首作品朦胧而模糊,梦幻,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也是肖雨然自己最擅长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