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终章

    第终章 (第1/3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立”这个词被赋予了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美好的色彩。这大概与历史上的国际关系有关吧?许多国家在“中立”的名义的号召下,纵容着强权国家对于弱势国家的践踏,这让“中立”这个词本身,就带上了一种隐藏的有所偏向的含义。

    也就是说,所谓的中立,终究是对强者的偏好,因为在同等的干涉水平或者没有干涉的前提下,强者先天地对于弱者有优势。

    当然,我的做法是不考虑中立的这种在社会语境下的贬义的意味的,任何一个词,有其最初的符号与意义相对应的内涵,也有社会意义下的语境给它赋予的新的内涵,我在这里讨论的只是中立的最初的符号与意义的对应罢了。

    这里讨论的中立,是一种实际的行动的操作模式,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具体的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这种观念的方针,而这种观念,就是相信人类的理性。

    当然,我们都知道,人类不是一种绝对理性的生物,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人类更多的会采用感性用事的方式,始终保持理性的人在生活中是一种怪胎,强迫自己在所有时刻保持理性,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反而是对人类的本质的束缚。

    但是,即使如此,我还是会相信人类本身的理性,因为这是区分人类与一般的野兽的最重要的东西,在做出决定的关键时刻,人类不应该被感性所束缚住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不利于自己所追求的结果,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时的情感需求的决策。

    也就是说,绝对中立的前提,是理性的决策。

    那么,理性的决策是一种怎样的决策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期望能够让自己的目标最大程度上可能实现的决策。这里的目标,并不一定往往是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做法最符合自身的期待,也就是说,有的时候,有人会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部分地放弃自己可能获得的利益,如果决策以这个为目标进行,那也是理性的。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是,理性的决策,一定是成功的决策吗?并不是这样,理性的决策,是在衡量了自身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最大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决策,因为信息掌握的不完全,以及人类在本身实现目标时的临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这倒是理性预测所无法达到的,所以,理性的决策,只是成功的可能性最大的决策,而不是必定成功的决策。

    那么,在发现对方的决策不一定成功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中立的行为失去了其本身的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