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第935章 (第1/2页)

    第935章

    太宗时期,李勣被封为英国公,与代国公李靖齐名,位列武将之首。

    李勣这个人,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他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矛盾性。

    首先,他是出身草莽的儒家。

    隋末天下大乱,地方社会出现了动荡。

    为了保护乡里,李勣常和父亲赈济贫民,由于力量有限,就索性跟翟让聚众起义,去了瓦岗。

    虽然沦落草莽,但李勣常劝翟让袭击官兵,保护百姓。

    后来李密开仓放粮,实行仁政,赈济百姓,也是因为李勣的劝说。

    他的好兄弟单雄信,在瓦岗失败后,投奔王世充,被唐俘虏,李勣就给朝廷上奏,说单雄信武艺绝伦,如果赦免,定能为国家效力。

    可朝廷不许,非要杀掉,李勣大哭一场,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临刑的单雄信吃。

    在古代,割腿上的肉给人吃,是儒家忠孝的表现,如介子推在晋文公饥困时,就割下自己的肉煮成汤。

    唐代有个大孝子郑兴也曾经这么做。

    李勣行事中的儒家风格,不仅体现在他对陌生人的和好兄弟的态度上,也反映在他对家人的关怀上。

    有次,为了给生病的姐姐煮药,李勣不小心烧了胡子,姐姐劝他不要再做,李勣就说,我和姐姐都老了,以后想要给你煮粥,还能有多少机会呢?

    他的孝顺,更是赢得皇帝称赞,成了儒家价值观念的榜样和范本。

    其次,他是侍奉八主却依旧被人称颂的贤臣。

    由于生逢乱世,李勣的政治际遇跌宕起伏,光是自己的历任领导,就有八个,并且这些人分属于不同阵营,分别是:翟让、李密、唐高祖李渊、窦建德、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和唐高宗李治。

    和后来辅佐五朝皇帝的冯道不同,侍奉八主的李勣,非但没有被骂,还获得了后世很高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李勣忠于君主。

    瓦岗起义失败后,李勣不得已投降了窦建德,但他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