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起歪念 偷书逃古洞, 遭报应 客死在他乡

    第二十章 起歪念 偷书逃古洞, 遭报应 客死在他乡 (第1/3页)

    这个仙人洞,就是山体岩石,经地壳变迁移动形成的空洞,由一个像厅堂一样的大洞穴,和八个弯弯曲曲,长短不一的小洞穴构成的,其中有一条斜向上,快通向崖顶了,有一条垂直向下,也是这八个小洞穴里最深的一个。

    仙人洞里,因为常年没有光线,所以,明镜上人在洞里各处,放了一些长明灯。

    所谓的长明灯,就是双层结构设计,里面的一个容器内装灯油,灯芯用醋泡制,外层装水,用以冷却灯油;这是个伟大的发明,因为油灯消耗的油主要不是点燃了,而是受热挥发,醋泡过的灯芯能保持低温,油坛外面的水也可以有效阻止油温上升,虽然不是真正的长明,但是,也能减少添油的次数。

    自从吴道全留在了仙人洞,明镜上人就很少外出了。一方面,观察他的为人,另一方面,检验他的定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明镜上人觉得,吴道全这个人,虽然对仙道的追求非常的执着,但是,性格过于急躁,有急于求成的毛病,如果不能彻底的改正,恐怕难成大器。所以,明镜上人决定,给吴道全重新制定一套修道方案,实施这套方案虽然耗时长,但是,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实现最终的目标。

    这一天吃过早饭,明镜上人带着吴道全,来到了洞穴里面的一个密室,这个密室,其实就是通向崖顶的那一条洞穴,密室没有门,也没有长明灯,但是却很亮堂,因为洞穴顶部有一道巴掌宽的缝隙,洞穴顶部距崖顶也不足一米了,所以,太阳的光线,就顺着缝隙照射进来了。

    在密室的最里面,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碑,石碑上,雕刻着一支金莲花,这支金莲花雕刻得太逼真了,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真有呼之欲出的感觉。石碑前,有一个圆圆的蒲团。

    明镜上人停住了脚步:“道全,要想练成仙术道法,定力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做到,泰山崩倒于前,而面不改色。虽然也有速成的可能,但是,终究不能长久,甚至还容易走火入魔。从今天起,你就坐在这个蒲团之上,面对石碑,闭目调息。当你闭上眼睛,却能看到面前的这支莲花绽放了,并且耳朵里也听到了莲花绽放的声音,这时候,你的定力就练成了!”

    吴道全忧郁地问:“那要多久啊?”

    “这要看个人的心态、性格和悟性了,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也许几十年!”明镜上人回答说。

    “啊?要这么久啊!”吴道全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怎么?坚持不了了?”明镜上人看着吴道全。

    “不,不是,我想,我不会用那么久时间的,因为我非常专一啊!”吴道全赶忙解释说。

    “哼!你小子别想耍滑啊,我告诉你,金莲花开的时候,花芯里会出现一个字,和一个图案,你要准确地说出来,才算你练成定力了,如果你想蒙混过关,你就准备走人吧!”明镜上人面带不悦地说。

    吴道全吓得一吐舌头。

    “好了,从今天开始,你就在这老老实实地面壁,什么时候过关了,什么时候才能练习下一步!”明镜上人说完,转身出去了。

    吴道全目送明镜上人走远了,四下看了看,一屁股坐在了蒲团上,发起愁来:这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练成定力啊?又不敢偷懒耍滑,这可怎么办啊?唉!没办法,练吧!

    就这样,吴道全每天都要来到这里,练习那枯燥无味的定力。

    时间过得好快啊,一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吴道全的定力,一点进展都没有,这可把他愁坏了。

    明镜上人每天都要过来看两回,他还不敢马马虎虎的,表面上专心致志的,其实心里头烦躁得不得了,这种状态,怎么能练得了定力呢?

    这一天,吃早饭的时候,一只信鸽从外面飞了进来,落在了石桌上。

    明镜上人从信鸽腿上的信筒里取出信纸,打开一看,是张玉楼写的:老头儿!忙什么呢?怎么这么长时间不过来啊?我这次出去可是遇到好宝贝了,快过来我们哥俩好好聊聊!

    明镜上人看完,笑呵呵地对吴道全说:“道全啊!今天我要出去一趟,你在家好好练功,不许偷懒哦!”

    吴道全忙问:“师傅,你要去哪儿?什么时候回来啊?”

    “哦!去一个老朋友那儿,大概两三天吧!”明镜上人回答说。

    “放心吧!师傅,我不会偷懒的,我还急着早一天练成呢!”吴道全嘴上这样说,心里可是乐开了花,心想:这回我可能自由两天了,可把我憋屈坏了!

    吃完饭,明镜上人又嘱咐了吴道全几句,就赶奔正一观而来。

    一进院,明镜上人就嚷嚷开了:“你这个老道,有什么好事,着急忙慌地让我过来?”

    张玉楼从斋堂里哈哈大笑着迎了出来:“肯定是有好事的,不然能请老头儿过来吗?”

    说着话,把明镜上人请到了后院的静室。

    一进屋,明镜上人就看见了地当中的八仙桌上,一块黄绸子布,盖着一件东西,从外形上看,好像是一个球状物,大小比篮球还要大一些。

    “这是什么东西?”明镜上人伸手就把那块黄绸子掀开了。

    “啊?这是太岁吗?”明镜上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揉仔细地看了看。

    “应该是太岁吧?”因为明镜上人也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太岁,只不过是听人说过太岁大致的样子,所以才不敢断定。

    张玉楼笑呵呵地说:“老头儿,你说的没错,这就是太岁!我这次去了东北的长白山,本打算搞几根野山参回来,没想到,却遇上了这样千载难逢、可遇而不可求的的好事,正赶上一个挖参的山民,挖到了这个太岁。当地的人都非常迷信,说挖到了太岁,这可是最不吉利的事,这叫‘太岁头上动土’,一定会遭殃的。所以,就请了当地‘三仙观’的几位道友做场法事,把太岁恭恭敬敬地送走。我当时正好也在‘三仙观’,就等他们把太岁埋起来以后,晚上,我又去偷偷地把它挖了出来,连夜离开了长白山,昼夜兼程地赶了回来!”

    “哈哈哈哈!你这个吝啬的老道啊!竟然是一分钱没花地捡了个大宝贝回来!”明镜上人指着张玉楼笑着说道。

    张玉楼也笑着说:“哈哈!老头儿,不是我吝啬啊!如果我当时拿出钱来买,他们不但不会卖给我,反而还会看起来,担心我偷走,那样一来,我还能得到了吗?这也是迫不得已啊!”

    “嗯!可也是啊!”明镜上人他们说笑了一会,就开始研究起太岁来了。

    说起太岁,又叫‘肉灵芝’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山海经》称之谓“视肉”、“聚肉”、“太岁”、“封”,乃古代帝王养生佳肴。太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有典籍记载,太岁性平,苦,无毒,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肝等价值。

    这个太岁,像一个圆球状,上面还长了两个圆形的头,物体的表面有明显肉丝状纹理,摸上去像煮熟的牛皮筋一样有弹性,沾到手上的东西黏糊糊的。

    这两个人虽说是见多识广,但是,太岁这个东西,还真是头一次见到,研究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新发现,最后决定,还是先用水养起来吧!以后可能会有用到的地方。

    处理完太岁的事,两个人坐在一起,喝着茶,聊起天来。

    张玉楼忽然想起:“对了老头儿,你现在忙什么呢?怎么好长时间没有过来啊?”

    明镜上人打了个唉声:“唉!别提了,不知道是谁那么多事,给我介绍一个弟子来,这不,我现在可是有事情做了!”

    “你真的把他收下了?”张玉楼吃惊地看着明镜上人。

    明镜上人疑惑地问“怎么?你知道这事儿?”

    张玉楼知道说走嘴了,赶紧解释:“哈哈,我哪知道啊!不是你说别人给你介绍来一个弟子吗?我记得你以前和我说过不收弟子的,现在这是怎么了?改主意了?”

    明镜上人苦笑着摇了摇头:“你不知道啊!这个人可是个一根筋啊!我开始根本就没有答应他,他就跪在那绝食了四天四宿,差点死了,你说我该咋办?看他死在那不管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我才勉强答应收下他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张玉楼心想:这个事真的怪我了,我没成想这个人这么死心眼啊!结果给老头添了这么大的麻烦!既然已经这样了,也只能宽慰一下老头了!

    “其实呢!收个弟子也没有什么坏处,最起码,我们千辛万苦修成的道术,有了传人,再一个就是,我们年岁大了,身边也需要有个人来照顾的,这有什么不好呢?”

    “唉!事已至此,说什么也没有用了!”明镜上人无奈地摇了摇头。

    老哥俩说着聊着,就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张玉楼提议:“我们哥俩也好长时间没有在一起聚餐了,今天中午,咱哥俩小酌两杯,然后就切磋棋艺,看看我们谁的棋艺有长进了!”

    明镜上人表示赞成。

    就这样,二人吃完午饭,摊开烂柯图,对阵方圆里。

    那情景,真如明代诗人谢缙《观弈棋》里写的那样:鸡鸭乌鹭玉楸枰,君臣黑白竞输赢。烂柯岁月刀兵见,方圆世界泪皆凝。河洛千条待整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