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 席卷全美

    819 席卷全美 (第1/3页)

    波澜不惊,沉默不语,寂静无声。

    突然之间,“娱乐周刊”的独家报道,石破天惊地打破了所有平衡,也惊动了所有关注,刹那间,所有视线都纷纷扰扰地朝着“一个人的演唱会”聚集而来。

    人们也不是笨蛋,即使康奈尔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如此肯定,但人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力,整个事件着实有不少漏洞:

    为什么之前没有听说过演唱会的事?为什么演唱会完全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为什么没有开通票务系统的网络售票?为什么新闻媒体完全没有报道?为什么第一个报道就是指责蓝礼炒作,但之前却没有任何消息?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为了格莱美的话,太晚了,为了奥斯卡的话,没有关联?为什么演唱会的举办日期如此之近?

    为什么。

    正是因为解释不通,正是因为自相矛盾,正是因为毫无预警,“娱乐周刊”的新闻彻底炸锅了,几乎是星火燎原之势,短短数个小时之内,网络之上就引发了滔天般的讨论声势,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围观者也有之。

    这篇报道发布的当日,刚好是一年一度的情人节。没有想到,情人节的所有风采却丧失殆尽,所有的瞩目焦点都转移到了“一个人的演唱会”身上,就连情侣们约会时,不可避免地都加入了讨论。

    福克斯电视台准确地抓住热点,情人节当天下午在纽约街头的采访直播之中,提出了如此问题,“今年情人节的特别活动,你们会选择蓝礼-霍尔的’一个人的演唱会’吗?”

    话题热度的发酵速度远远超出了想象,“娱乐周刊”几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一鼓作气地将新闻热点推上了无法超越的巅峰——至少在“纽约时报”加入战局之前,这是最高峰,伴随着全美第一大报刊的报道,新闻热度再次突破了极限,达到新高。

    所有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即使是无冕之王们,也无法第一时间找到新闻源,进行后续报道。他们能做的就是,先转载“娱乐周刊”的新闻,然后快速联系事件的相关当事人,取得进一步的资料;更进一步,前往纽约,与演唱会的所有相关机构、组织展开交流和沟通,获取事件最新消息。

    但,这需要时间。

    短时间之内,“娱乐周刊”依旧是独领风骚,这一份独家,至少让他们赚取了超过三千万的点击率,周边附加利益就更加客观了;“康奈尔-麦格雷戈”这个名字,更是成为了记者同行之中人尽皆知的存在。

    三个小时,“娱乐周刊”的独家足足持续了三个小时,在网络的时代,在八卦网站TMZ一家独大的时代,三个小时几乎就相当于三个世纪了,而后,“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专题报道。

    这篇由布莱德利-亚当斯撰写的专题,以另外一个角度对“一个人的演唱会”进行了解读和报道,在事件爆发之后,第一次呈现出了不同的视角。

    “献给某个人的演唱会,隐藏在浮华背后的一曲生命挽歌。

    ——来自蓝礼-霍尔的邀请,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