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3 业内担忧

    1333 业内担忧 (第2/3页)

迪-艾伦一样!”

    “你……”旁边传来了攻击吐槽的声音,那名记者试图反驳一下,但话语还没有来得及说完,旁边陆陆续续就增加了更多的吐槽声,然后他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彻底孤立无援。

    “不用理会他,说的好像蓝礼没有保镖,他就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一样。也许他还想要成为第二个康奈尔-麦格雷戈呢,用胡编乱造的诽谤来攻击蓝礼,然后成为所有人的谈资。”

    “谁知道呢,也许无冕之王就是这样的嘴脸吧,所以这才永远都是无冕,无法加冕,因为吃相真的太难看。”

    “如果那么牛逼,不如干脆直接找安迪-罗杰斯预约专访,到时候被人家挂电话,只能在背后骂骂咧咧,那才是真正的丢人。现在因为网络的关系,真是猫啊狗啊都可以自称为记者了;我现在总算明白为什么蓝礼每一次和记者交锋的时候,总是如此轻松自如了。”

    四面八方蜂拥过来的嘲讽声,让那名记者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最后只能狠狠地咬咬牙,然后灰溜溜地转身离开。

    置身于名利场之中,媒体记者就是永远甩不掉的尾巴,总是令人厌烦甚至憎恨;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媒体记者却也是镁光灯之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能够成为一面镜子,投影出每一位业内人士的现状与未来。

    不仅仅是人气和热度这些表面现象而已;同时还是来自行业内部的思考与探究。

    即使在网络时代,“无冕之王”的称号已经名存实亡,但记者们的作用依旧是不可取代的。

    这一次也是如此。

    纽约肯尼迪机场的接机团队如此庞大,而且他们还纷纷提出了诸多问题,事实上,这也呈现出了蓝礼在整个电影产业里的现状——那些问题绝对不是随便提提而已的。“纽约客”杂志就刊登了一篇深度专稿,可以看成是整个行业内部思考的一个缩影。

    这篇来自华裔博客影评人艾米莉-陈的文章,以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展开了分析报道。

    整篇文章洋洋洒洒,从奥利弗奖到托尼奖成就EGOT的可能,从戛纳影帝到威尼斯成就影帝大满贯的可能,从“超脱”到“爆裂鼓手”的作品选择……全方位地对蓝礼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剖析,艾米莉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非常普遍也非常犀利的观点——

    “即将在今年十一月年满二十四岁的蓝礼-霍尔,是否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一个死胡同之中?”

    这不是一次抨击,而是一次评估。

    文章之中,艾米莉以马龙-白兰度和妮可-基德曼作为范例,分析了蓝礼的职业生涯选择。

    马龙-白兰度无疑是好莱坞黄金年代最为顶级的一位演员,1950年到1960年期间,也就是马龙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期间,整整十年,他征服了整个好莱坞,连续四次一共五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表演与票房双赢,他就是当时绝对的顶级巨星。

    但进入六十年代之后,他却面临了职业生涯的最大危机。

    整整十二年时间里,只有“叛舰喋血记”一部作品可以算是成功之作,但这部电影漫长的拍摄周期和昂贵的制作费用却让米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