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安定民心

    第225章 安定民心 (第2/3页)

品行端正之辈,地方也有钱安置流民,对贫苦者进行救赎。

    如此用不了两年,就像我们在顺庆府,在蓬州看到的那样,除了人丁比过去稀少一些之外,地方欣欣向荣,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当然这不是让所有人满意的结果,就像钱邦芑就不太满意,官府征讨流寇缴获白银达百万两之多,大人怎么如此小气,看上新收复数个州县钱粮。

    杨麟则有自己打算,流民当然要安置,再缺不能缺流民安置费用,三斗米就能救活一条人命(古代抚恤标准,每天半生米,一般抚恤两个月粮食,待到地里收上来之后就能够养活自己),这是多大功德,不能如何需要保障。

    现在官府施行分成,府县衙署分成达到五成,即便扣除衙署开销,训练里兵开销,也有余钱购置粮食安置流民。

    而其他地方,则开始新政建设环节,那就是地方利用分成盈余,修路筑桥兴建水利,或者建立公立学堂。

    古代国人什么事情喜欢一下摊开,作为穿越族当然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弊端,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步到位,需要慢慢推行。

    刚刚光复各个州县以建立衙署,恢复地方政权,以安置流民,稳定民心为主,在义勇军老根据地,大家则开始兴修水利,兴办教育。

    刘元山是秀才出身,如今年近五旬,去年知县声言要补助一百两银子,在刘家沟上游修一个水库以保证下游两千亩水田旱涝保收,沟边的那五百多亩旱地也可练成水田。

    没有种庄家的当然不知道水田珍贵,一亩水田所出数倍于旱地。

    刘秀才最初不信,过去衙门收上去的田赋丁赋什么时候有返回给穷苦老百姓的?

    过去大灾年朝廷宣布免除税赋,县衙最多在城边设立一两个粥棚,煮一些可以照得出影子的粥吊下大家的命。

    现在大人宣布征收上来的税赋与县衙分成,县衙留成部分兴修水利,那不过是年轻闹着玩,最多坚持不了一年,骗大家按照实际清丈土地登记户口后立马取消这种政策。

    果不其然,数天前传来消息,说各地流民安置压力甚大,地方所有钱财全都用来安置流民了,衙门根本没有钱财继续修建水库。

    每次看着沟顶修的一个7,8亩大的水库,看着夯了5尺高的大坝刘元山又连呼可惜。

    现在马上又到农闲,刘元山召集周围几个乡绅,叹息道:“哎,各位乡亲,这个水库修了一大半。

    若能再像去年那样修一个冬天,将来出现什么旱涝灾荒的大家也有口饭吃,不用再担心一家一户的被饿死啊。”

    村东最大的地主陈大利想到下游自己拿五六十亩水田,咬咬牙道:“刘先生(读书人尊称),当然要修啊,衙门不给钱我们也修啊。

    大人去年当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