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三心二意

    第295章 三心二意 (第2/3页)

深思状。

    杨麟站起来指着地图道:“各位,自起兵以来,为何不顾大家反对本督一定要推行新政,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铲除贪污腐败土壤,主要因为打仗实际打的是钱粮而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五万大军远征,仅粮食以上就日耗千担以上,即便如我义勇军主要通过水路运输,千里馈粮,向前运输一担粮食路上消耗的也在2斗以上。

    如今我军刚刚大败鞑子,现在鞑子已经失去南郑根本,主力渡过汉江退守其北,我等可先平定汉中大部分州县然后举兵北上。

    到时候鞑子以汉中之北狭隘土地,断难补给其军,粮草必然取之关中。

    自今岁我义勇军大败消息传出之后,关中豪杰四起,如此鞑子必然粮草难以维系退兵。

    我等到时候再举兵北上,尽收秦陇之地,然后以此为基地北伐,鞑子没有不败之理。”

    众人一听大笑不已。

    杨麟率部追击,相继克服城固县、镇巴县等县城,逼近傥骆道所在的洋县、子午道所在的西乡县。

    杨麟任命随营的总参议殷承柞为郧阳布政司,选派地方官员,重建地方衙署,以作为北进的前进基地。

    十一月中旬,吴三桂率领三万关宁兵马经过子午道进入汉中。

    听到义勇军连战连胜,连败清军,夺取汉中府城南郑、城固县诸地之后,吴三桂有心退兵,其幕僚方光琛劝诫道:“大王本为降将,本来不见容于清廷,前年刚刚剿灭流寇李自成,多尔衮就将大王从前线调离出镇锦州,担心大王立下不世功勋。

    现在我军长途爬涉进入汉中,双方未曾接敌就退回关中,如此朝廷必然流言四起,恐于大人不利啊。”

    吴三桂叹息道:“孤与多尔衮本来是相互利用而已,这些我当然知道。但义勇军兵强马壮,迭连大败豪格、尼堪诸部,声势熏天。

    我若与其交战,恐作战不利,反而伤了元气。”

    方光琛笑道:“大王勿忧,义勇军虽然兵强马壮,但不过以步兵为主,骑兵不过寥寥两千余人而已。

    大王所部关宁兵马三万余人,光骑兵就达万人之众,这些骑兵多为王爷所收罗的蒙古勇士,或者辽东民众。

    其中大王亲率的三千精骑,乃由辽东子弟组成,大王与他们同衣同食,推心置腹,其战力更不在满蒙八旗之下。

    大王可驻兵子午镇饶峰关,与洋县城内的清军互为犄角,如此可保万无一失亦。”

    吴三桂摇头道:“话虽不错,但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我三万关宁兵马进入汉中,恐粮草不及为对方小败亦。

    我欲做司马公,退兵关中,屯耕自守,如此杨麟即便诸葛在世,奈我何?”

    方光琛拱手道:“恭喜大王,大王所为乃正道亦。但如今多尔衮对大王猜忌甚深,再加上满蒙汉军八旗近在咫尺,大王若要自专,需要满清朝廷信任啊。

    大王驻兵子午道谷口,进可攻退可守,只要坚持数月粮草不及,大王可从容退兵,然后可如司马仲达屯耕关中亦。”

    吴三桂大喜,率兵进驻子午镇饶峰关,派出信使前往洋县与马喇希、李国瀚等人联络。

    尼堪死后,征西大军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