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大旱饥荒

    第116章 大旱饥荒 (第2/3页)

    小的两三岁,

    奶头上一个怀抱抱,

    谁要卖给谁呀么哎嗨哎。

    畅鹏看着报到,心酸不已!立即让特区政府分别给各省资助价值10万银元的物资和粮食。

    但具体有多少粮食和物资能真正送到灾民手中,就不得而知了!西海湾不便于干预各地的军阀枭雄,否则会有太多的麻烦,还不如不帮。

    西海湾仍然作为逃难的首选之地,各处的难民营又再住满。

    尽管特区政府不敢再组织难民运输,自行到达的难民仍然恐怖达到的260万人,原先的难民营则扩大一倍有多。

    特区不得不花掉1000多万元的米金外汇储备、大量地购置物资和粮食,才将这一大批难民安顿下来,使得马军武和一众官员时又忧又喜,因为西海湾的人口已达到了660万。

    忧的是:难民将是无止境的,西海湾农业发展无法跟上人口的剧增,粮食靠进口、供应紧张;

    喜的是:特区发展需要的人力已足够,难民中皆有不少人才注入到飞速发展的特区各处。

    随着不间断地招收和培训,政府人员相对够用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趋于正常。

    人口急剧膨胀,发展教育也成为当务之急。

    特区教育与科技处需要拆分,王昌国总算从兼顾教育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职于最重要的科技院。由从北方顺利完成挖墙脚任务的雷鸿斌,任教育处处长狠抓教育。

    经过路途清理的难民里有用的人不少,有知识、有文化、有魄力的人,才可能做出长时间奔袭西海湾逃难的决定,愚昧者则就近等死。

    鉴于特区以及这个时期华夏文化程度的特点,畅鹏指示雷鸿斌不但要从小开始教育,成人教育与扫盲教育都要同期开始。

    因此,前后两次大难到达的难民里面真有不少的人才!

    有文化可以担任初小和初中的教师达到2万多人。每个村委一所小学、每个乡镇一所初中、每个市3所高中的建设,同期展开建设。

    畅鹏亲自参与制定各级课本,拿出那批原准备援助给西藏学校的课本和课外读物,扯去或剪下不该有的内容,简单的解释一下如何是简体字的原由,与多名学者、教育家共同讨论,力排众议实行专一化、简单化、实用化的各级课本制定。

    尽管有不少提出异议者,三字经、八股与论语等与初级知识及扫盲无关。特首武断的限制着,每一级课本都必须取得王他的确认,方能出版印刷。

    教育是西海湾的未来,教育方向不容置疑!

    深知前世教育体制弊病的畅鹏,指导雷鸿斌关注于教育的实用性,在建的、边建边办的各级学校一间间的开办起来。

    有心办学是好事,思想意识淡薄的广大农村不一定配合,行政命令和利益挂钩将是良策。

    特区政府下达指令和规定:

    “家中的适龄小孩不送入学校者,家中的亲属不得外出务工、不得参军、收回政府下拨的田地和房屋,难民则全家遣返原籍;没有获得扫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