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807 学术研讨

    807 学术研讨 (第1/3页)

    和圣丹斯电影节一样,柏林电影节的颁奖仪式,侧重的是仪式,而不是典礼。没有幽默段子,没有歌舞表演,仅仅只是按照流程进行奖项的颁发而已,焦点始终落在艺术创作者的身上,希望媒体和观众可以更多地关注艺术本身,继而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

    在柏林电影节之上,主要奖项为金熊奖和银熊奖。

    金熊奖为最高奖项,分别颁发给剧情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短片等五个不同的部门,其中各大媒体普遍意义上的金熊奖,特指剧情片部门,这也是每年电影节的重中之重,与戛纳的金棕榈、威尼斯的金狮奖,一起被称为欧洲电影的大满贯。

    截止到2012年,历史上,仅仅只有两位导演赢得了最高奖大满贯,分别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Antonioni)和美国的罗伯特-奥特曼(Robert-Altman)。

    银熊奖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嘉奖竞赛单元长片的第二名,也就是评审团大奖,最终奖杯是一座银熊;另一部分则为个人奖项的最高嘉奖,分别授予导演、男演员、女演员、编剧、音乐、摄影、美工等等。

    同样到2012年为止,历史上,欧洲三大电影节个人奖项大满贯的得主一共有四位,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男演员杰克-莱蒙(Jake-Lemmon)和西恩-潘,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Binoche)。

    在这之外,柏林电影节还官方设立了泰迪熊奖、水晶熊奖等不同主题的部门,前者专门嘉奖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后者专门聚焦青少年题材的作品,用意鼓励电影人在进行创作时,对这些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

    金熊奖,这无疑是每一部作品都竭力争取的奖项,同时也是一部作品最重要的肯定,相当于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不过,今年金熊奖的争夺力度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近年来,柏林电影节的整体声势始终没有太多起色,一直在夹缝之中苦苦求生,不仅仅是竞赛单元的参赛名单星光黯淡,而且参展艺术作品的整体质量和口碑也在缓缓滑落,金熊奖的平均水准着实让人难以满意。

    上一次,金熊奖的艺术性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时候,还是2003年。彼时,“尘世之间”、“25小时”、“时时刻刻”、“再见列宁”、“改编剧本”、“死亡诗篇”、“黄昏清兵卫”等多部作品都备受肯定,每一部作品都拥有胜出的可能,此后也在欧洲乃至世界得到了肯定。

    那一年,得奖最大热门“时时刻刻”最终输给了“尘世之间”,引发一片惊呼声之余,后者却也在欧洲收获了一片赞誉。

    但美好的时光,却难以重现。

    今年,场刊评分最高的是德国本土电影“芭芭拉”,但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却没有能够得到媒体的进一步肯定;在这之外,“战地巫师”、“山上的孩子”、“恩典”、“皇室风/流史”、“再见,我的皇后”、“只是风”以及“凯撒必须死”等作品,场刊评分也都相差无几,媒体反馈口碑也没有太多惊喜,整体缺乏一个亮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