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一呼百应
870 一呼百应 (第1/3页)
新闻事件的发酵越演越烈,并且还在持续加剧;同时,新闻事件的焦点渐渐偏移,人们热议的核心不再是“蓝礼-霍尔是否恶意炒作”,或者“蓝礼-霍尔是否捏造了绅士形象”,而是事件背后的根源和推手。
“蓝礼-霍尔:网络时代的受益者兼受害者。
——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又到底得罪了谁?还到底触犯了什么底线?”
这篇深度剖析报道,来自“纽约客”,文章语言丰富地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言辞犀利地分析事情的罪魁祸首:快节奏社会之下的浮躁和浅薄;同时剑芒锋利地将矛头指向了每一位受众读者,深刻地指出,这些纵容乃至于追捧负面新闻爆点的读者们,成为了事件的最大帮凶。
“纽约客”点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娱乐周刊”专题报道问世之后,网络霸凌现象的蔓延。没有等待官方回应,没有等待查明真相,甚至没有等待其他媒体的佐证报道,网友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下定结论,开始落井下石。
“即使是犯罪嫌疑人,在法庭正式判决之前,法律也赋予他们辩解的权利;但在网络时代之中,新闻焦点的中心人物,却连如此基本人权都被剥夺了。自诩上帝的网民们,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判决权,武断而冲动地做下判决;同时拒绝为自己的判决背负任何责任。”
相较于“纽约时报”来说,“纽约客”的报道更加浅显,却也更加犀利,真正地将整个事件解剖开来,赤果果地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狂潮。
娱乐媒体的沸沸扬扬,逐渐开始朝着其他领域蔓延,社会学家们陆陆续续站出来,发表了对事件的分析和看法,某种程度上,同意了“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观点,透过现象窥探本质,将一起简简单单的新闻事件,呈现出一个新颖的、深刻的、独特的视角。
事情,正在失去控制。
现在,新闻焦点的控制权已经不再掌握在“娱乐周刊”手中,同样,“美国周刊”、“纽约时报”、“纽约客”也失去了控制权,而是完完全全交给了社会的广大民众。
每个人都有解读、思考、反思的权利,根据自己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城市环境、文化素养等关键因素,诠释和演绎出不同的观点,整个事件开始变得越来越缤纷繁复,并且还在持续升温。
有人依旧选择赞同“娱乐周刊”,有人则开始相信“美国周刊”,还有人开始讨论“纽约时报”和“纽约客”。
有人依旧讨厌蓝礼,认为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惺惺作态;有人表示喜欢蓝礼,嘉许他作为演员、作为艺术家的才华与天赋;还有人则第一次开始真正地了解蓝礼,此前仅仅只是一个听说过的名字符号,现在却渐渐变得生动起来。
有人密切关注着新闻,他们不在乎“娱乐周刊”的报道是真是假,因为“好莱坞本来就是一个娱乐圈,娱乐就是它的功能,我们就是希望从中获得生活乐趣”,至于蓝礼,“成为了一名演员,就必须要做好被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