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 金人魔咒

    969 金人魔咒 (第1/3页)

    奥斯卡,在当代社会的电影领域里,这就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最高奖项。在北美,它与艾美奖、格莱美、托尼奖,并列称为文娱圈的四大权威奖项;在世界,它与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并列称为电影产业的最高荣誉。

    人们可以不喜欢它,甚至可以鄙夷它。但毋庸置疑,奥斯卡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这就是顶尖之中的顶尖,对于每一位电影从业者来说,这都是终极梦想——也许欧洲的艺术创作者是个例外。

    登顶奥斯卡,这是任何一位电影从业者职业生涯的巅峰顶点,尤其是演员、导演和编剧;那么,登顶之后呢?就好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之后,一览众山小,下一步应该如何做呢?如何才能超越奥斯卡的成就呢?如何才能在巅峰之上继续维持下去呢?

    站在了顶峰,这也就意味着,上坡路的空间十分有限,稍稍一个不小心,那就是下坡路了。置身谷底和问鼎巅峰,其实都是一样的,前者是退无可退,后者是面对壁垒,他们都需要破而后立,实际操作起来却绝非易事。

    在现实生活里,奥斯卡的巅峰之后,演员们往往容易陷入长时间的低迷之中,特别是女演员,人们戏称为“得奖衰三年”,这也被誉为是小金人的魔咒。

    1972年,“歌厅”的丽莎-明奈利(Liza-Minnelli);1975年,“飞越疯人院”的露易丝-弗莱彻(Louise-Fletcher);1985年,“邦蒂富尔之行”的杰拉丹-佩姬(Geraldine-Page),她们在收获小金人之后,几乎销声匿迹。

    至于力擒影后之后就陷入了事业危机的演员更是比比皆是,“月色撩/人”的雪儿(Cher),“芳心的放纵”的杰西卡-兰格(Jessica-Lange),“死囚漫步”的苏珊-萨兰登(Susan-Saradon),“莎翁情史”的格温妮斯-帕特洛,“死囚之舞”的哈莉-贝瑞……

    如此名单,还可以长长长,滔滔不绝地罗列下去。认真探讨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奥斯卡所带来的事业巅峰之后,演员的身价水涨船高,片酬可能翻三倍乃至更多;同时,观众的期待值也进一步提高,总是期待着这些演员们能够展现出“与小金人相符”的实力或能力。

    问题就在于,奥斯卡只是承认演员在特定的一部电影之中的表演成就,不是整个表演生涯,也不是演员的个人。一届影帝影后,数不胜数;一次提名,更是不胜枚举,像梅丽尔-斯特里普、杰克-尼科尔森、丹尼尔-戴-刘易斯那样的老戏骨,需要的是时间累积。

    所以,在全新电影上映时,发行公司和宣传部门可以标注“新科影帝/影后”的名号,吸引眼球,但这并不等于票房号召力。

    对于新科奥斯卡得主来说,他们增加了作品的机会,也增加了挑战机会;但本质来说,实力却难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彩度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旦作品完成度未能达到预期,又或者是票房失败,很容易就陷入表面风光与实际地位之间的断层,不上不下,然后渐渐从观众视线之中消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