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4 发散思维

    2114 发散思维 (第2/3页)

仅仅只是拒绝爱情吗?还是在抗拒单身酒店背后的整个社会恢弘世界观?如果是前者,他们为什么试图攻击酒店和工作人员,却无视了整个城市里的那些情侣?如果是后者,他们又为什么把那些违背规则的“情侣”转换成为动物,他们的行为与社会世界观是否有本质不同?

    这一设定的空缺,让第二部分的剧情发展就欠缺了根源,自然而然,结局的不寒而栗却就削弱了力量。

    更进一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电影世界观”就无法形成统一,编剧和导演对于整部电影的创作意图也就变得相对单薄起来。对于某些电影来说,这不是任何问题,但对于“龙虾”这样具有鲜明社会现实意义折射意图的作品来说,却遗憾地成为了作品进一步提升的桎梏,并且影响到观影体验和效果。

    其实,如果能够补充完整这些设定,让大卫的动机变得完整,也让反抗军的意图和策略变得真实,那么电影的整体核心完全有机会升华到更进一步,不仅仅是讨论社会,同时还更进一步地讨论爱情——

    两名成年人之间,是否存在着完全无条件的爱情?爱情与家庭、爱情与社会、爱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能否成为社会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无论支持爱情还是反对爱情?

    欧格斯和他的御用编剧埃夫西米斯-菲利普(Efthymis-Fillippou)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没有能够对大卫这一形象给予清晰明确的定位,这也使得以大卫串联起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结局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割裂,限制了观众产生共鸣的可能,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现在的结果——

    从剧本创作和人物塑造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欧格斯和埃夫西米斯的创作意图也能够体现出来;但从观影体验和反思效果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显然主创人员还有更多想法隐藏在故事里,只是遗憾地没有能够展示给观众,又或者说,支离破碎地展示给观众,欠缺了一些流畅感。

    蓝礼现在认认真真回忆“龙虾”这部作品,他的记忆就是相对模糊的,他记不清楚大卫的具体形象与设定,就连结局都变得模糊起来,就更不要说什么升华什么震撼了,总感觉自己好像遗忘了什么重要的事。

    尽管如此,蓝礼也必须承认,“龙虾”是非常非常有趣的一个剧本,撇开“单身主义”不说,这确实是对未来家庭、婚姻、爱情的一种思考。

    但问题就在这里,蓝礼自己沉浸于思考,那是一套一套的,真正让他根据整个思想核心来提出剧本修改意见,他却无法给出清晰有效的执行方案,更加无法给出焕然一新的拍摄方案——导演和编剧的工作绝对没有那么容易,他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

    隔行如隔山,这句话不见得百分百是准确的,但很多时候的确如此,这也是蓝礼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即使身为制片人,他也很少干涉导演的工作;即使作为演员,对剧本拥有无数想法,他也不会对编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