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儒皮法骨

    第五百七十四章 儒皮法骨 (第2/3页)

使豪族在家族内部培养经学,希望以文化的传承力量来保持家族更长久的发展。在社会上提倡的淳朴风气也影响到豪族家风的改变。

    在刘病已眼中,豪族的士族化实际是迫于生存压力而向皇权妥协,孝武皇帝以后建立的制度无疑建立了有效的独裁制度,即使外戚豪强再强,到最后还是难免败亡所以他才可以借势独揽大权,使皇权再次强硬,来引导目前士族的转变方向。

    他对学术的倾向性将影响到士族的修学取向,此时的士族只是将儒学视为仕途的一部分,读书人研读儒家典籍,也更多是为功名利禄。

    对于目前帝国的情势,刘病已看得很透,民风是一个社会盛衰的“晴雨表”,所以古代先贤或王者都特别注重‘移风易俗’,孝武皇帝以名教治天下,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激励士民砒砺操行,讲究名节,从而鼓动风气。但是孝武皇帝以后,社会中洋溢着一片‘浮华’之风,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舍本逐末”、竞相牟利。

    总之,当时社会中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为钱而奔忙,只要能弄到钱,不管是经商、演戏、求神、弄鬼、欺诈、赌博,什么都干。

    这种“贵末贱本”、竞相逐利的结果就是舆服、丧葬制度形同虚设,奢侈之风盛行,社会就此颓废。最后被时人称为三患:一曰奢僭,皇权衰弱,二曰弃农经商,弄得仓凛空虚,三曰厚葬,人人仿效,不惜“倾家荡产”,结果是穷厄既迫,起为盗贼。

    孝武皇帝之所以提出“独尊儒术”,主要是因为儒生“务忠良,以节优”,对于“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有利。倡导名教治天下,除了希望做到人尽其才、官称其职外,就是‘尊崇节义,敦励名实’来达成政教双赢的目的。

    士人有“食禄之士”和“正气之士”两类,二者中能够真正引领一个社会之正气的只有“正气之士”,而遍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