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右道加宽增道法

    第六十五章 右道加宽增道法 (第2/3页)

陈子迩说的很对,有汽车开,谁坐公交?

    而且再从城市交通的角度来说,后世的绝大多数城市公交系统也做的太差了,等一个公交不知道要多久,路上又费时间,搞不好还挤要死,大多数时候你要到的地点和站台还有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两下一对比,谁都会选择自己开车,从这个角度说,跟素质其实关系不大,公交除了价格,几乎毫无优势。

    这是个世界性难题,陈子迩想的所有办法、理念都是缓解,尽量提高一点服务水平,要想根治,太难了。

    王教授也没再说什么,有的时候他自己想想,也觉得长路漫漫。但路再难总要有人去走的。

    他还是说起陈子迩的论文,“你的这个想法,我后来仔细的推演了一下逻辑,确实觉得我们一味的追求大马路宽马路的思想有问题,尤其你那个口号提的好,不要为车修路,要为人修路,要以人为本,不能以车为本,我和几个同行都讨论过,他们对你的想法大加赞赏!”

    陈子迩谦虚道:“教授你谬赞了,我的一点小想法能给您这些学术界的前辈提供灵感,我感到很荣幸。”

    王教授把论文拿给陈子迩,“你拿回去好好看看,觉得可以的话,咱们就投稿,投国内最牛的期刊,我觉得建刊的可能性很大,你这个大二学生肯定要创纪录了。”

    陈子迩问:“创纪录,什么记录?”

    “咱们中大的交通专业,还没有大二的学生就发A类顶级期刊的先例,别说大二了,就是本科生都没有,这个荣誉可不小。”王教授忘记刚刚的争论,笑着解释道。

    陈子迩倒没想过这个事,什么A类期刊的,到底多牛逼,多难投稿他也不太清楚。

    不过他看到了,老教授还是把他的名字写成第一作者,这让他惶恐。

    陈子迩说:“教授,这论文的理论核心部分都是你完成的,我当第一作者不合适呀。”

    老教授说:“嗳,你不要说这个。现在我的很多研究生也是跟你一个想法,认为论文的核心是理论、是那些数学模型。我不这么理解,数学模型掌握的人多了去了,但好的想法,可不容易有,这个论文的思想是你提出来的,这第一作者当然是你,我做的那点工作,办公室里哪个老师都能做,你不必过分谦虚,我不要那个名头。”

    王教授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陈子迩也不知道再说什么,只是真诚的说了句‘谢谢’。

    老教授心情不错,说:“论文你拿回去看看有没有什么硬伤,比如错别字什么的,我最近有个项目比较忙,说不准就会有疏漏,要仔细点。”

    陈子迩受教,说我一定好好看,然后告别离开。

    他刚转身,王教授摊开桌上的设计图纸,鬼使神差的问了句,“对道路交叉口的渠化处理,你有什么想法吗?”

    他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是觉得陈子迩比较有想法才问的。

    所谓的交叉口的渠化就是在四岔路口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减少车辆和行人在过马路时的冲突点,这样可以增加车和人的通行效率,使得整个交叉口更加的流畅,安全。

    这些手段包括我们经常在交叉口看到的交通小岛、钢制栅栏以及一些标志等,增设这些东西使车和人进入设计者想让他们进入的车道,尽量做到每个人‘各行其道’。

    其实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