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库页(一)
第三百五十五章 库页(一) (第2/3页)
息。比如去年十月间的时候,一场意料之外的霜害侵袭了皮城港一带,以至于大部分的公家或私人菜园都损失惨重,地里的燕麦、大麦、黑麦什么的自然也难逃厄运了。发生了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本地的官员们竟然不立刻上报然后组织救灾以减轻损失。而是第一时间选择隐瞒下来,这倒是极为符合明朝官场的做派,因为皮城港的一些拓殖官员就出自明朝读书人。毕竟黑水地区干部严重不足,这些读书人好歹还识字,也会溜须拍马,因此魏博秋魏副司令主张给他们一次机会,启用他们看看效果,只是如今看来很糟糕。
其实不光这些读书人不合格了,就连一些伤退的军人也不合格,他们的忠心倒是不用太过担心,可业务素质低下却也是有目共睹的现象。梁向俭刚才就问了一位伤退的德意志雇佣兵。问“秋寒的原因是什么”、“平时要注意些什么”,结果此人一问三不知。最后干脆冒出一句“我也不知道,我想这可能是仁慈的上帝安排的”。雷翻了众人。
拓殖官员们如此拙劣的表现让梁向俭等人意识到了,如果没有东岸自身培养的专业干部,纯靠旧制度下的读书人或兵痞,是无法高效治理好地方的非你莫属。烟台的抗清军政大学虽然往这里输送了几个干部,但一则数量过少,二则他们本身也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素养,他们对农业生产不怎么在行,每次要上交报表时,就随便搜集点村落管理人的材料拼凑在一起了事这事不单发生在皮城港,别处也有,目前梁向俭正在集中整治这种歪风邪气。
即便偶有几个本土培养的农学生流落到库页岛一带,限于种种原因比如经验不够丰富他们在初期多半也只会搬弄一些理论,写些只注重形式的文章,甚至就连文章所用的材料都是下级官员们为他们搜集来的。高级官员们比如梁向俭梁大常委若想知道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似乎只能从耕作和播种的人那里方能获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实在太坑了。
“还有,这里容易开垦的土地面积不足,为何不第一时间上报回来?”说到这里梁向俭又是一肚子气,负责考察本地农业条件的人是魏博秋的黑水交通学院的学生,他现在严重怀疑这两人的责任心不足,把考察经费拿去花天酒地了,干活时只是随便询问了一些附近的阿伊努人就决定将新定居点设在这里当然这是出于梁某人的偏见,事实上这两个魏博秋的徒孙还是颇具眼光的,皮城港一带确实是捷尔佩尼耶湾一带农牧业条件比较不错的定居点了,把这一切搞砸了的不是他们,而是本地的官员,准确地说,是巴尔金等根正苗红的牧民官以及其明朝读书人充当的幕僚团,是这些人一连串奇葩的举措才将本地两千居民活生生地给坑了个惨。
当然了,皮城港所谓的农牧业条件不错,其实也是相对而言,肯定无法和大泊甚至黑水港一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