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触角

    第十一章 触角 (第1/3页)

    义成地区修建铁路的动议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了。

    那是在十余年前,彼时邱海洋才在义成地区工作没多久,义成县也刚刚设立,人口尚不满万,成皋县更是还没有影子,痛感义成地区交通极端不便的邱某人,下了大决心要建起连接义成港和成皋乡的道路交通体系,彻底改变义成地区的面貌。

    只可惜,那时候义成地区可谓百废待兴,繁重的开荒工作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就连很多干部都有精疲力竭之感;关系逐步恶化的原住民带来了更大的安全保卫方面的威胁,虽然隔壁的新华夏岛派了部分岛屿八旗土兵过来助战,可谁都知道这些士气不佳的客兵的战斗力有多可怜,万事还是得自己来;再加上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疟疾发病率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彼时真的是义成地区创建历史上较为艰苦黑暗的岁月,人民随时面临着劳役、死亡和疾病的折磨,试问又怎么可能有精力、有能力、有心气修建起一条长达152公里的铁路呢?

    更何况,当时他们还在使出吃奶的劲修建一条在地图上被标注为“义成二等国道”的公路呢!而且,这条公路的修建也非常不容易,完全是在新华夏开拓队接上级指令的情况下,捐了几万元现金和一批建筑材料,同时选派了数千名马来人战俘前往义成地区后,才艰难地破土动工的。因此,当时哪来的资金、哪来的人手、哪来的材料修建铁路?

    义成二等国道的修建断断续续的,一直持续到三年前的春天(即1674年11月),才在自身的努力及各方协助下堪堪完工。这条长约150公里的二等国道前后修建了差不多十年时间,耗费了大量资金、材料和人力,甚至为了修建这条道路,数千名马来战俘因为各种因素死亡、逃亡了三分之一,上工地平整地基的当地百姓也前后因为劳役、疾病及野蛮人的突袭而死亡了数百人,可谓是一条浸泡了尸骨的道路。

    但这些付出也不是没有收获的!义成二等国道全线完工后,义成、成皋两县境内的土著斯威士人、通加人、祖鲁人也清理得差不多了(至少已经把他们驱赶到了远离公路和东岸人聚居区的野地里),人口、经济都有所发展,商品流通开始缓缓提速。再加上成皋县北部大煤矿的发现,这一切都使得义成二等国道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提升,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对处于偏西方内陆地区的成皋县来说,这条公路就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当时间走到1677年12月上旬的今天时,义成、成皋已经拥有了九个定居点,超过二万五千名居民,大量农田、水库、果园、牧场、林场被开辟出来,黑人劳务工的大量使用(来自历次“剿匪”行动的收获),也使得诸如东岸建筑材料公司设立的两家砖瓦轮窑、一家石灰窑、一家水泥窑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慢慢运转了起来,有力支持了本地区的各项建设。

    因此,素来有好大喜功的评价的前义成地区行署专员邱海洋(似乎好大喜功是许多东岸地方主官的标签,几乎成了时代的烙印),又在今年年初动起了已经搁置差不多十一二年之久的义成铁路的念头,并想要将其从纸面上落实到现实之中。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即便是他多年的亲密战友、地区行署副专员、义成县县长肖敬宗也不例外,觉得实在太不靠谱了!因为他觉得,现在义成二等国道已经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了,在本土的南方车辆厂捐献了整整一百辆重型货运马车之后,两地间的各类战备物资的运输已经不再是一个大问题,甚至就连一些民间商品,都能借助这些隶属于国营义成陆地运输公司的车队来回转运。因此,肖敬宗就觉得,真的没必要在刚刚获得了短暂的三年喘息之机后,就又把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