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二章 凤凰城

    第一百十二章 凤凰城 (第2/3页)

,竟然入主了北京城,当起了这中原花花世界的主人,这是何等的豪情!何等的功业!我崇年难道就不能学一下先祖,在艰难困苦之下矢志奋发,将这黄衣贼挡在凤凰城之外,使其不得向内越过一步!

    战马继续往前飞驰,崇年沐浴着落日的鲜艳紫红的霞辉,穿过一片片丛林、一块块草场,最后停留在位于一块农田边上的建筑工地旁。工地上原本有着数百个从关内汉地征发而来的夫子,对着已经基本完工的堡垒进行着最后的修缮,只不过这会天色已晚,大部分都已经撤走了,只有十几个人留在那里给城墙铺草皮。

    堡垒是土、木、石混合结构的,基本上可以说是逮着什么材料用什么,可以驻扎个一两百名士兵,控制山间的一条小道,是凤凰城外围的预警设施的组成部分。这种堡垒地基基本都是石质的,主体结构是土木混合,而为了抵御东岸人的大炮近距离轰击,这种堡垒城墙修得极厚。而既然修得厚了,那么出于成本计,就只能修成土墙了!

    崇年眼前的这个堡垒就是,土墙非常厚,大概有9-10米高,外面抹了一层粘土,然后撒上大把草根捣实,接着再盖上长满草的土块,使其与内层渐渐融为一体。这种堡垒的修筑方式,其实并不是清国人原创,而是从俄罗斯人那里学来的,当初他们在东方最初的几个堡垒就是这么修建的,非常坚固——历史上的雅克萨城堡也是如此,主体结构木质,外覆泥土,最外层则是厚实的草块,被康熙亲率的大军围困了两年,期间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大炮抵近轰击,一直岿然不动,可见其实用程度。

    如今清国人将这种筑城方式学了过来,虽然很可能仍然抵挡不住东岸人一些大口径重炮的轰击,但这种炮难道运输很容易吗?难道可以带着到处跑吗?难道每支部队都配备了吗?怎么可能!因此,清国人这种堡垒只要能防住规模不大的东岸军队的攻击就可以了,真遇到东岸大队,那么还是洗干净了脖子等死吧。

    而且,这种土城还防火,比起单纯的木头寨子在安全性上要好许多,建造又廉价,那么大面积推广自然也是应有之事。如今的凤凰城周边,就修建了很多这样的城堡,开始逐步取代以往的那种木头军寨,虽然比起东岸人的砖木混合结构的炮楼、堡垒、粮库还大有不如,但比起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这就足够了。

    堡垒旁边有不少农田,种植的是小麦,这会已经长了老高了,绿油油的,一看就让人心头欢喜。崇年知道,这些平地农田基本都是满洲八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种田的人也是八旗!这十多年来,随着东岸人可劲地在鸭绿江畔折腾,满清朝廷不断从关内调兵、调粮、调物资,以便能够与东岸人抗衡。尤其是康亲王结束那次,组织了一两万军队进攻东岸人控制下的丹东、宽甸二县,彼时为了支撑这两万人马的长期作战,清廷不知道动员了河北多少百姓转运物资、钱粮,征发了多少人到前线充当夫子。

    战争结束后,这些人有的返回了家乡,有的人则被清廷留了下来,就地在沈阳、铁岭、开原一带,租种八旗贵人们的土地,养活自己的同时,也未关外八旗积攒一些粮草。这些人加上山东大旱、地震时偷偷跑去辽东半岛垦荒的,这关外大地上来自河北、山东二省的汉人怕不是有七八万人之多,且基本上有了合法的身份。

    再到了近些年,因为关外局势始终未能得到改善,东岸人不但在丹东、宽甸两地站稳了脚跟,居然还抽冷子新建了一个大东沟县,给清廷的压力可谓是大增。因此,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清廷不得不选择增加部署在关外的兵力,但关外八旗的数量是有限的,即便加入了一些从蒙古草原上拉来的骑兵,也不能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