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春宴(二)
第三百零八章 春宴(二) (第1/3页)
308 春宴(二)
1689年5月10日,晴。
阳光明媚的松花江畔,一队身穿土黄色军服的士兵正在沉默地行军着。地面有些泥泞,时不时有人滑倒,但他们很快又爬起了身,继续加入行军队列。
跟在他们身后的是一些穿着各色杂乱服装的山丹人。他们有的穿着东岸本土较为流行的牛仔服,有的穿着棉大衣,有的穿着皮袍,有的甚至还穿着较为单薄的麻布衣服,体现了他们不同层次的经济实力。
这些人都是来自外东北七县的民兵,被征调而来参加北满地区军事行动的,大概有两千人出头的样子,平均一个县也就三百人,实在可怜。当然我们这不是说这七个县不尽心尽力,事实上他们要在县城等重要节点设置留守部队,要在交通要道上派遣巡逻部队,有时候还要派人去一些偏远地方进行征税,能够挤出三百人来真的是不容易了。
外东北七县,单论面积来说,可能超过了五十万平方公里,也许有六十万,但人口实在是太稀少了,算上移民及生活在这辽阔区域内的原住民,总共也就二十几万人的样子。而且就这二十余万人,也是东岸人估算的,事实上他们能够稳固控制在手里的不过十万人上下。其他十余万人,要么从未被控制过,要么无法稳固控制,这既和东岸人的实力有关,也和当地复杂的地形及人民的生活习性有关过了一个冬天你就找不着整个部落了,都去了别处了,这其实是很常见的事情,没办法。
还好现在东岸人的控制力也在慢慢增长,这主要是通过经济和宗教两方面来实现。经济方面来说,通过设置定期贸易集市的方式,与散布在广阔区域内的山丹人进行贸易,令其被东岸人丰富的各类商品所吸引,自觉不自觉地向集市附近靠拢,最后改游牧、渔猎生活为农耕定居生活。在这方面,达斡尔人做得最不错,各个贸易集市、交通节点附近居住的多是他们,以种植黑麦、蔬菜及一些水果为生,顺便饲养些马匹牛羊什么的,农闲时再捕点鱼、养点蜂,日子倒也过得去。
东岸人猜测,这和达斡尔人是契丹人后裔有关。契丹这个民族,建立了辽国达219年之久,素来积极学习汉文化,以农林牧渔为生,工作比较杂,什么都有。因此,达斡尔人虽然现在文明水平有严重倒退,远远不如几百年前的契丹人,但多多少少有一些文化遗泽存在,因此在农业方面表现较为出色也就很正常了。
这些契丹后裔有理由感谢东岸人。历史上他们的人口在北满及外东北还是很多的,但经历了满清朝廷的不断征服(抓人当兵),以及俄罗斯哥萨克的血腥屠杀之后,人口锐减,下降到了鼎盛时的几分之一。不过在这个时空当中,因为东岸人的过早介入,哥萨克对达斡尔人的危害尚在可控范围之内,很多著名的屠杀还未发生,而满清朝廷也早早失去了对这些土地的管辖权,自然更危害不到他们了。
如今,达斡尔人在东岸政府的帮助下与外界展开了较为频繁的贸易,同时很多定居的人有机会接受粗浅的基础教育,卫生习惯大大改良,整体文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人口数量也在触底之后慢慢反弹,确实是赚大了。
如今这两千余名士兵里,达斡尔人就接近一半,其次是汉人,剩下的才是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蒙古人等小民族。当然现在东岸人在整个外东北和北满地区实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