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节 李广利的决断

    第一千零一十九节 李广利的决断 (第2/3页)

成一个犄角守望的格局。

    无论哪一个点有警,其他方向的援军,都可以迅速支援。

    当然,汉军在河西的部署,远不止这么点力量。

    典属国的属国都尉,部署在各障塞的守备郡兵,以及各郡郡尉指挥的部队、河西四郡的民兵。

    若动员充分,其最多可以组织一支超过十万人的庞大军团。

    这支军团,甚至可以与匈奴的主力会猎于天山。

    但……

    在现在,李广利是绝对动员不出这样的军团的!

    因为河西四郡的粟米马上就要收获了。

    大量的青壮和军人,都要投入抢收与晾晒、春谷作业里。

    他们必须和老天爷赛跑,抢在天气转冷,日照减少,降雨来前将粟米收获归仓。

    否则,他们这一年就是白忙活了!

    是故,在这个时节,李广利可以动员的兵力,至少要打一个七折,甚至对折。

    在这个情况下,先贤惮觉得,再怎么说,李广利起码也要做做样子,将守备居延、楼兰、轮台、玉门的兵力抽调一部分,转向令居才对!

    然而现在……

    瓯脱的侦查却显示,汉人没有从居延前线,抽调兵力。

    这就让先贤惮不由得疑惑起来。

    “难道,羌人和月氏人,到现在都还没有动起来吗?”先贤惮焦急的想着。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对于他来说,每过去一天,局势就越加不利。

    因为,汉人的动员与支援能力,完全不是匈奴可以比拟的。

    算算时间,汉人得知羌人和月氏人不稳,恐怕也有一个月了。

    而相关报告抵达长安,起码也有半个月了。

    半个月的时间,足够长安的汉朝皇帝的命令传达到河朔、北地、陇西等地的军营了。

    也足够汉朝的战争机器,开始转动起来。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最多二十天后,从北地郡出发的援军就会通过回中道进入河西。

    然后就是陇右的骑兵。

    接着,从高阙出发的骑兵,也会迂回抵达。

    若等到这些援兵带着物资,与李广利兵团汇合。

    那么,到那个时候,李广利就根本不需要再抽调居延、轮台、楼兰方向的兵力了。

    说不定,他还能有余力,支援一些军队。

    想到这里,先贤惮就冷着脸,对且奢道:“再等三日,三日后,若羌人与月氏人,还不能将汉人引开,本王就率军班师!”

    河西的汉人,要收粟米。

    西域的匈奴人,同样也有粟米要收。

    他们在西域,有着数十万亩的粟米,在等着他们回去收割。

    此外,先贤惮的部族,也到了该转场的时候。

    错过最佳转场时机的话,到了冬天,他的牲畜恐怕就要成批成批的饿死!

    先贤惮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在这天山脚下枯等下去了。

    ………………………………

    令居塞中,李广利红着眼睛,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一封书信。

    信是丞相刘屈氂通过八百里加急,不惜代价,从长安飞速送来的。

    “一百三十五位封君?三百余两千石?”刘屈氂咬着牙齿,几乎就要暴怒的吼了起来,哪怕他勉强压抑住内心的怒火,也依然忍不住拍案骂道:“竖子安敢欺我至斯?”

    对李广利来说,这是赤裸裸的打脸!

    新仇旧恨,都累积在一起的爆发。

    上次,长安那边的诏命,加上对方的封侯拜将,又算上这一次,直接甩出这份名单,要挖他的根!

    但,对军人来说,正坛那点破事,他们很少会放在心上。

    也懒得去和长安的正客们撕扯,没有意思,就算撕赢了,除了溅自己一身脏水外,没有别的好处。

    毕竟,在长安的朝堂上赢了,不代表能在战场上赢下来。

    而大汉军人,唯一的使命与任务,就是赢得战争!

    且,汉军一直就有着赢家通吃,败者无人权的传统!

    能打胜仗,带着部下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人,无论是什么人,都是英雄。

    反之,纵然人品高洁如孔子,贤能如周公,打不赢的渣渣,就是废物!

    故而,李广利虽然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