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八节 疏勒会战(2)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节 疏勒会战(2) (第2/3页)

    天子、朝堂,始终没有加罪赵破奴宗族家人。

    甚至,依旧给与赵破奴老母及妻小俸禄,依旧准许他们留居长安,享受将军家属待遇。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单单是李陵,为什么会是他在战败被俘后短短数月,就宗族被诛?!

    李陵自己自然是满腹冤屈,多次对汉使以及苏武等悲戚哀怨,甚至做了许多诗赋,来表达自己想当忠臣,却被命运推到了如今局面的情感与心理。

    可惜,李陵忘记了,他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

    那浚稽山中,五千江夏亡魂,那些死战不退之士,那些为了他甘冒锋矢,不顾生死的部将们。

    成安候、前都尉韩延年,是李陵的生死之交。

    兵败之时,韩延年与李陵约定,共赴死难。

    结果,韩延年英勇战死,鲜血就在李陵面前流淌。

    而李陵却在至交好友的尸体面前,在匈奴单于身前,翻身下马,跪地请降!

    再想到,在这之前,李陵所说的那些话,慷慨陈词的那些内容。

    李陵自己不觉得羞愧吗?他对得起那些在他的言语下,随他战至最后一息的江夏将士们吗?

    还有,李陵自己委屈满满,但浚稽山中被他泄愤而杀的那些军妇们就不委屈了?不冤枉了?

    当然,这些其实都是细枝末节。

    李陵悲剧的真正缘故,张越其实早就知道了。

    性格!

    他得罪了几乎所有人!

    开罪了几乎全部人!

    他在酒泉、武威练兵,和李广利天天打官司,闹到天子面前,不止一次两次了。

    每一次,李陵都说‘贰师将军打压臣’‘朝中某些人,嫉妒臣’‘丞相与贰师将军同流合污’。

    他总以为,自己有才华,有能力,所以地球应该围着他转。

    典型的中二思维。

    于是,他落难之日,墙倒众人推!

    所有人都过来踩他一脚,除了太史令司马迁等少数人外,朝野上下,一个给他说话、解释的人都没有!

    更遇到了公孙敖这样的人,其悲剧命运于是早已笃定。

    张越在心中想着这些,已是有定计了。

    李陵的性格,倨傲而自大,又脆弱而敏感。

    他或许才华横溢,或许军事天赋杰出。

    但有这个性格弱点,注定了他将天生为人所制只要熟悉他的为人,就完全可以牵着他的鼻子走!

    就如浚稽山之败,表面上看,李陵败于为匈奴重军围困,又被叛徒出卖。

    但实际上,败于性格!

    他太骄傲,也太自大了!

    一个连将军衔都没有的年轻人,却不肯给李广利当后勤官。

    不知道要学习、积累经验,总想着一步登天,或许君前夸下海口,信誓旦旦,拍着胸膛立下军令状,不顾客观现实。

    于是,即使其不在浚稽山为匈奴所围,也一定会在战场上,为匈奴所败。

    无他,准备不充分,积累不足够。

    又没有做好敌情准备,贸贸然就带着五千之士出塞。

    没有战马,靠着双腿,跋涉在浚稽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不就是告诉匈奴人我很好打,快来打我吗?

    或许,李陵根本没将他的部将、士兵们的性命与前途放在心里,他所思所想的,或许从来都是建功立业,光耀门庭。

    五千勇士,五千个家庭,在他眼中,或许只是他建功立业的工具而已。

    就如同他在浚稽山中,为了发泄,于是尽杀军中随行妇人,还给这些可怜的女子,安上一个军妓的污名!

    故而,其性格必是自大自信,却又自卑自怯,他为人必是素有大志,却又极易屈服。

    看似矛盾,实则合情合理。

    如今,张越面对李陵。

    他麾下有十万大军(号称),刚破大宛,灭其社稷。

    又是已为西域匈奴摄政王,位高权重。

    以其骄傲,以其性格,张越知道,李陵一定会迎战的。

    他也一定会在疏勒,摆开架势,寻求与张越决战。

    这是他复仇的机会,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