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有趣的灵魂】

    192【有趣的灵魂】 (第2/3页)

万份的《读者》又来蹭热度,专门有人编了一篇关于宋维扬的心灵鸡汤,文章题目就叫《追梦赤子心》。那作者东挪西凑,把各种报道综合起来,以散文的笔触,详细描写了宋维扬带着几百块钱离家出走的心路历程,甚至还说《追梦赤子心》就是他在火车上写的。

    这篇文章大受读者欢迎,于是又有眼红稿费的来了个姊妹篇投到《青年文摘》,叫《阳光总在风雨后》。文章内容是宋维扬来到盛海,结果被人把钱骗光了,露宿街头跟乞丐聊天,最终奋发斗志,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哈哈哈哈!

    林卓韵已经笑得肚子疼,指着宋维扬说:“原来你还有这么悲惨励志的时候!”

    宋维扬把她手里的《读者》扔掉:“跟你说多少次了,少喝这种心灵鸡汤。”

    “习惯了,文章挺有趣的。”林卓韵道。

    心灵鸡汤这个词汇,90年代就流传甚广了,再过几年,报刊杂志甚至会掀起一股反对心灵鸡汤的论战。

    林卓韵继续翻看着其他杂志,突然说:“咦,这篇文章也有提到你,赞同你在《东方之子》中对西方糟粕的批判。”

    宋维扬凑过去一看,却是社科院经济学博士盛洪的文章,名叫《什么是文明》,文章明确表示:明优于西方文明!

    整个80年代,中国都处于“逆向民族主义”时代,什么都是西方好,什么都是中国坏。遇到一些糟烂事,肯定就会说:“在西方国家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太烂了!”

    而到了1995年前后,“民族主义”慢慢抬头。

    《什么是文明》是盛洪博士访问美国一年之后写的,估计是见识到西方国家的真正情况,这篇文章立即引发学术界的大讨论。

    接下来就该是张承志的《神不在异国》了,他是个作家,抱着朝圣的心态去国外转了一圈,回来就发表了一系列民族主义文章。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你曾经在出发之前抱过一个幻想,你曾经确实想过去找到它,并使它成为你人生的支撑……你的梦失败了。就像你猜测的他们的梦根本不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