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私港

    第五十一章 私港 (第1/3页)

    要女人的要求不过分,这年头,啥都缺,就不缺人头,随便在城镇或稍微富裕点儿的地方划拉下,成群结队想活命的流民随时供人挑选,女人也不例外。

    虽说女性价格较男性稍贵,但王轶又没指定非得是年轻漂亮待字闺中的,贵也贵不了几分,何况他还明言,就算带小孩他也要,只别超过三十五岁便可—再大很可能已经是奶奶级别的,而小孩一般都被当做赔钱货,除青楼妓坊与大户人家会买些小女孩,其他白做添头都没人要。

    半大孩子吃穷老子,除非生在新社会或是自家父母,否则光吃不干,没人喜欢。

    其实这会儿流民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不过并非朝廷轻徭薄赋赈灾赈荒的功劳,崇祯帝国库里穷的饿死耗子,又有各处损耗与用兵压力存在,他才没这闲心,纯粹部分人开春之后返回原籍重新开荒种地去了。

    这也变相说明,路引制度形同虚设。

    等到秋收时节,因各种灾害造成的绝收或者赋税逼迫,又将会有一波流民大军开赴各地,或埋骨他乡,或加入义军流寇土匪山贼过起刀口舔血的日子,或运气好点,挨到下年开春,继续这种周而复始的日子。

    恶性循环既已形成,想要打破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可即便相对冬季较少,此时的流民数量,依然是个庞大数字,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回家忍受豪强劣绅压迫的,各地均有不同程度饥荒但田野里存在大片抛荒田地的矛盾事儿便是明证。

    山东还算好点,运河沿岸商业发达,沿海靠海吃海,就内陆苦了些,若去到西北一带,赤野千里饿殍遍地才是常态。

    可这种末日气象不管多严重,蛀虫们拆起大明朝的台依然毫不手软—便如杨家哥俩,承王轶把人头与俘虏合计四百多全部送出的情分,这二位不仅答应给其购买青壮女性,还应承了日后帮忙采买并以低价向其输出硫磺、硝石、火药、铁器等战略物资的要求,当下付不出没关系,打欠条,至于信用?王轶还真不怕他们爽约,咱是贼寇,到时把这东西往上一递,弄不死他们也得让其脱层皮。

    只说采买也是扯淡,左不过从卫所里倒腾。

    他们明知道王轶等人身份见不得光。

    而那王东家也心安理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