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八 戍兵骑马出萧墙(九)

    二五八 戍兵骑马出萧墙(九) (第2/3页)

备案,只有核查相关部门执行了旨意、奏章之后,方才注销。

    如果按照会典上的规矩,六科对于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副署颁行;有过失的,可以封还执奏。

    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之处。有这两套免疫系统同时运作,已经足以保证政体的稳定和健康。

    在地方上,有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卫所军权,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司法——徒刑以上案件要呈报刑部审理,同时也要监察官员,是都察院在地方的办事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掌治下民政,受吏部考核,执行中央六部的各种政策。

    这三者分立互不统属,又都受到都察院系统的巡按御史监督。以朱慈烺来看,这已经是当下这个时代最完备的制度了。

    后世常见的

    “三权分立”和

    “一政独大”之争,在明代一样有政治实践:只需要看内阁争权和巡抚、总督制度的废立就可以知道。

    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会闹出今曰的烂摊子?朱慈烺认为,这跟内阁和皇帝有直接关系。

    万历皇帝不上朝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不补官。大量没有受到锻炼和培训的官员,在天启、崇祯朝走上了政治舞台,既不懂帝国的运作模式,也没有经过政治考验加以淘汰,甚至无法理解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最终酿成帝国崩塌的事实。

    内阁在成功**之后,从一个秘书机构变成了帝国真正的首脑,权力比唐宋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他们[***]了,那么整个帝国的政治体系势必跟着[***]。

    而崇祯一朝的内阁[***]庸蠹,也是有明一代最无以复加的。为何在前朝没有发生这种事?

    因为天启、崇祯之前,要入阁只有两条路:廷推和中旨。直到万历后期,中旨入阁仍旧被视为耻辱,文官轻易不肯接受。

    这就多了一层过滤体系,保证内阁阁员具有对行政部门的足够影响力。

    天启时候魏忠贤左右皇帝,大开中旨入阁之路。到了崇祯皇帝,换阁老如换仆从,后来甚至取消了廷推,直接发中旨。

    这样出来的内阁阁老,对六部和地方能有什么约束力?释褐十多年就入阁的神话,也只有发生在崇祯朝。

    所以归根到底,责任仍旧是落在了皇帝身上。

    “万历一朝,直到沈相公一贯执政,吏治都还算过得去。”李遇知继续道:“后来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