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刘备外出求学业,众好友送剑赠马(上)

    第223章 、刘备外出求学业,众好友送剑赠马(上) (第3/3页)

不再下嫁他人,整日深居浅出,独守闺中十余载,事迹广为流传。刘坚因幼妹刘茗方满周岁,却不幸丧母,便将刘茗接入府中抚育,如今刘茗已然年满十二岁。

    这刘茗与杨采自幼玩伴,二女相交甚好,私下以姐妹相称,故而刘茗时常令人将杨采接入府中,相互做伴,谈天说地。

    杨采微微颔首,如实回道:“今日阳翟公主盛情相邀,差人唤孙女过府一叙,共进午饭,方才回府,恰遇祖父车马,因而在府门外恭候祖父与父亲。”

    “我家有女初长成,蕙质兰心知礼法,采儿不愧是杨家之女,随祖父一道入府”,杨赐拉着杨采同入府中,嘱托杨采几句,让她好生读书习文,杨采恭声退去内院。

    待杨采走后,杨赐轻叹一声,转首瞧着杨彪说道:“文先,我杨家虽是子弟繁茂,然而嫡系仅有你一脉单传,如今你已三十有五,年纪不小,还无子嗣,你自己好好斟酌,为父不想日日与你絮叨此事。”

    杨赐说完,头也不回,冷着张脸,大步离去,只剩杨彪一人杵在院中发呆。杨彪在杨采之前,曾育有二子,皆早年夭折,而今只剩下杨采一女,无人后继,也难怪杨赐时常为此忧心。然而杨彪又何尝不是,若是自己一直无子,而杨采又是女儿身,嫡系一脉便无人承继,等自己百年之后,势必为支脉所取代,也是日夜因此不安。

    杨彪眉头紧锁,闻着院中百花清香,抬首瞧了眼空中明日,在阵阵清风中,肃穆而立,直至半个时辰后,才叹息一声,拂袖而去,径直奔往内院妻妾房中。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夏五月,因朝廷于扬州大肆催缴赋税,郡县官员趁机巧取豪夺,尤以九江郡蛮族最为不满,举兵叛乱。经太尉陈耽、议郎蔡邕等人举荐,朝廷认为博士卢植、朱儁文武兼备,于是拜卢植为九江郡太守,与朱儁二人合力平叛。

    卢植、朱儁到任后,征召盐渎县丞孙坚为先锋,聚集军兵,连战连身,很快便平定叛乱。之后,朱儁、孙坚因贿赂宦官,得以重赏,而卢植不肯与宦官为伍,惹恼宦官,不得已称病辞职,于堠氏山开设门馆,授徒教学。

    此时远在涿郡的一户人家中,正有一对母子与门口编织草席,那妇人面有菜色,身子瘦弱,不住咳嗽着。不一会,妇人边上少年起身,走到院旁大桑树下,久久盯着大桑树。再一看,只见少年约莫十四五岁模样,身高六尺有余,容貌奇特,其手臂与双耳甚异于常人,双臂修长,约合二尺七寸,双耳硕大,回首可见。

    此人正是刘备,身边妇人便是其母方氏,因其父早逝,家道中落,与母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

    母子二人所居屋舍虽简陋,但东南角的一颗桑树却是格外引人注意,这桑树高大异常,树形奇特,远远看去犹如车盖一般,过往行人都觉得此树长的非同一般,不似凡间之物,认为此户人家必出贵人。此村后来便因大桑树改名大桑村,而此树正是位于刘备屋舍东南角,周围之人时常以此为谈资,又经郡中名士李定赞赏,这株桑树也是在县中闻名已久。

    “备儿,何故独自与树下发愣?咳咳”,方氏见刘备放下手中活计,在树下静立半晌,关切问道。

    正在沉思的刘备,忽然听到母亲咳嗽声,赶紧来到方氏身旁,扶着方氏的手臂,如同手握细柴一般,抬头见方氏满脸菜色,咳嗽声不断传入刘备耳中,刘备不知不觉眼眶湿润,低泣道:“母亲,孩儿方才只是觉得院旁桑树奇特,多看几眼罢了,孩儿无事。”

    方氏见刘备含泪低泣,心中难忍,便伸手为刘备拂去泪水,笑着开口道:“昔日郡中李定先生曾言,此树绝非凡物,家中必出贵人,备儿你且好生忍耐,若是你真有建功立业之日,自是免不得受些苦楚,毕竟有得必有失。”

    “嫂夫人”

    刘备刚欲开口,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转眼看去,原来是其叔父刘越和堂弟刘旷父子二人,刘越在门口喊道:“嫂夫人,贤侄可在家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