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浪漫传说

    第二百五十八章 浪漫传说 (第1/3页)

    

    在大楚村我们停留了半个月,眼看再过两个月就到秋收了,我放心的把粮食转移了一部分到大江边上去。村子的里的粮食应该足够让蛮族人坚持到秋天。大江那边我暂时还没有去,只是让负责运输粮食的骑兵们向我汇报建设工作的进度。

    实际上,大江边上的码头建设比我想像的要慢得多,一方面是由于元方为了大楚村建设,把大量人力都拖到了四月底才放他们到江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200骑兵得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狩猎,参加建设的不到500人。这同时也将我的造船大计大幅度地延后了,看来我要到江南去的计划还得过一阵才能实现,根据匠人们的估计,如果按我的要求,建造20米左右的大船,可能在年底之前仍不能成行。

    罢了,目标调低一点,到18米长也行,不过宽度得加宽到6米以上,还有设计更多的划桨位置,以确保渡江的速度。

    江边上据说已经建设好了一个纯木构村子的雏形,大量的木桩将村子围得牢牢实实,一个造船专用的“厂房”也已经在江边上出现。

    看来就算我不过去,也不会耽误江边的码头与造船工程进度,所以在大楚村的这段时间所做的工作更重要一些。元方的主要任务仍在保证足够的生存物资方面,对于内部管理与制度建设还做得很不够,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关注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首先是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长老团,并按太昊的方式,将长老团分成不同的“部”,六部的架构在大楚开始建立起来。同时在每一个部里,我让元方都安排了一到两名太昊族人参加管理,却并不干涉蛮族长老们的决策,太昊族人的主要工作是记录并推动长老们地决策执行。这项工作起初是由十名太昊骑兵来完成地。但后来元方发现。太昊骑兵的参与对蛮族长老们议事会产生一些潜在地影响,便坚决要求从太昊学校选派优秀的学生过来协助。太昊骑兵们则从这项工作中脱离出来。

    但最大地问题还是语言的翻译。

    太昊骑兵和学生都不能听懂蛮族长老们的谈话内容。

    这也成了元方坚持要太昊城那边选派年龄在12到15岁之间的学生过来的原因,元方第一次作为“语言教师”登上了讲台。把蛮族和太昊语言对应说法教给这些后来的太昊族人们。这对于当初在太昊学校备受苛责的元方来说,无疑是一个更能够满足虚荣心的途径。

    这个时候,太昊族人才开始知道,蛮族并非没有族名的,他们自称为“戎”!

    从此我们才将蛮族人称为“戎人”。

    但这些都发生在我离开大楚村之后,我在大楚时,只来得及建立“六部”,而且都是在元方地大量翻译下,才勉强与戎族长老们进行了必要的沟通。

    临别时。戎族长老们听说了我的目标,不由得都大惊失色,通过元方力劝我不要这样做。

    “多年前,水神就已经告诉我们,不能再渡过这条大河了!”长老们对此忧心忡仲。

    我让元方告诉他们。这不是一条“大河”,这叫“江”!这一点上我有一点偏执心理,深怕以后大江不叫江了。而是叫一条什么其他名字的“河”!尽管这对文明发展并不构成什么现实的伤害,但却对我会构成一定地心理压力。

    戎族长老们小心翼翼地接受了这个说法,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我会想渡过去了。

    敢于轻易地为大河起名字的人,一定不是凡人,既然不是凡人,一定会做非凡之事。

    但最后一刻我突然听懂了一点什么。

    “元方,你问下这位长老,他说的‘不能再渡过’是什么意思?难道戎人以前曾经渡过大江?他们怎么渡过去地?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点“罗曼蒂克”。

    原来,临近大江的两个戎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