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大变革的发起者

    第四十章 大变革的发起者 (第3/3页)

了在场所有王公对他的集体声讨,原因无他,只因为他在朝堂上提出的十点改革方案实在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他认为帝国需以儒统,以法治。具体如下:

    一、帝国需以儒治天下,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废除“九品中正法”。所谓“九品中正法”,是司马氏当政时提出的一项政治制度,为当今陛下所延用,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为正二品中央官,中正以家世、行状、乡品为标准查访评点州郡人士,将他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先由小中正列入记录,再报大中正,最后转入司徒,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是帝国行政制度的根基,但凡帝国官员,都是根据九品中正制推荐选用,由此造成现在的局面。即:帝国官员的选拔以道德为标准,而非能力,道德的高低又没有具体的考量依据,由此,几乎大小官吏全部出自帝都官宦之家,没有例外,官员们由此沆瀣一气,互相包庇,互相纵容,共同压迫百姓,更衍生出一大批与官宦有关系的士绅地主出来,帝国政令难出皇宫,陛下的威严名存实亡。

    为了改变现状,需要效仿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恢复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二、帝国需进行税改。帝国现行税负主要分为两块,一是田赋,即按土地征收的税负,享有土地者交税;二是商赋,即商业流通形成的税负,也可叫做过路费。都已不适应当下的形势。

    先说田赋,陛下推翻司马氏暴政之后,将田赋减少一半,以此展示皇恩,体恤百姓疾苦。然而,田赋的减少并没能真的使得穷苦百姓生活变得轻松,却让一部分拥有土地的地主、士绅暴富,由此造成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力量严重的不平衡,使得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越发严重。

    举个例子,本来一亩土地需要交三钱税,现在一亩土地交税一钱半甚至更少,减少的税收并没有用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是全部装入了地主的腰包,由此地主可以在当地招兵买马,建立武装力量,强迫农民以更多的劳动换取酬劳,反而加重了广大百姓的负担,形成了地主阶级的强大,再加上现行的选官制度,使得地主、士绅互相串谋,欺上瞒下,鱼肉乡里。

    不仅如此,陛下在位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很多过去荒废的土地都被开垦为农用地,而这些土地又被地主垄断,使得地主的钱袋进一步丰盈,而国库空虚,百姓饥不果腹,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来形容当下的形势再合适不过。改革办法为重新计算土地,重新分配土地,适当提高单亩税收。

    再说商赋,商赋是经商者路过特定地区缴纳的税负,为一次性缴纳,看似合理,实则不符合当下形势。在陛下重商政策刺激下,与地主阶级齐头并进,获得了大量好处的就是商人。他们对外通商,对内也通商,只需要缴纳很少的过路费便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已建立起不容小觑的商业帝国,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随之而来的是多种多样的盈利模式,各地贸易往来不过为其一部分,对他们所征之税与丰富的盈利比起来简直是凤毛麟角。改革办法是除了过路费之外,政府还应收取经营税,贸易税两种税负,只要产生买卖关系,便应该收取税收。

    除此之外,现如今过于庞大的士绅、地主总量已然严重影响了皇权的统治,造成了针对广大百姓严重的不平等,帝国需要针对他们的财产,争取一部分财产税充盈国库。

    三、清晰划分行省,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

    帝国现在主要以南境、北境、边境粗略的进行划分,以城市为单位进行管理,由此各城市发展良莠不齐,互相掣肘,互相竞争,没有很好的规划。楚绣认为应该以郡、县、省为单位重新划分地区,有力规划帝国官员的官阶次序,让帝都统一规划各地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