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章 有杀生以成仁

    第1079章 有杀生以成仁 (第2/3页)

忠臣,则臣也不必效忠,可以自行离去。伯鱼也是一伟丈夫,为何在夫差倒行逆施之后,依然如此忠勇,不惜为他而死?”

    专鲫一愣,随即理所当然地说道:“君,尊也,吾身为小臣,自当事之,无论君作了何事,这份君臣之义是不会变的。就像先王让吾父借献鱼之机刺杀王僚,吾父明知此去必死,却依旧毅然行刺。之后先王将我视为己出,让我陪伴太子学兵戈,上战阵,三十年来我一直在大王身边,深知大王的才姿,一定能成就大事。虽然如今被奸臣所惑,又遇到赵侯这样一个对手,霸业受阻,但大王依旧是大王,君依旧是君,若能以我之一死换取大王恢复励精图治,保住先王之业,鲫死而无憾……”

    他的眼睛虽然有不少血污灰烬,却是清明的,每一句话,都发自肺腑。这一席话后,不仅赵无恤默然,旁边的赵国众将也对专鲫这个阶下囚肃然起敬。

    过了半响,因为失血太多,又说了太多话,几欲眩晕的专鲫无力地恳求道:“言尽于此,赵侯若是念在多年前你我曾在一席同饮的份上,便杀了我,何必再辱?”

    无恤叹息道:“岂敢折辱壮士?”

    专鲫大喜:“善,若赵侯肯成全我,可否答应我一件事?”

    “但说无妨。”

    “鲫曾承诺要阻止赵侯到明晨,如今失诺被俘,无颜再活于世,吴士轻死易发,若不能尽君命,则必要自杀以谢邦国。鲫愿死,残存的百余吴甲亦愿死,此不情之请,还望赵侯能够成全!”

    言罢,专鲫重重下拜,额头叩在满地灰烬上……

    赵无恤没有立刻回答,过了很久,他才重重点了头:“如子所愿!”

    ……

    濉河向东南方奔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残阳如血,在尸横遍野、残烟缕缕的北岸,一群或瘸着腿,或少了胳膊的吴人相互搀扶着,一字排开。三千犀甲卫士,苦战之后只剩下一百八十三人存活。此时此刻他们的甲胄已经被收缴,人人只着单衣,或袒胸露乳,露出了身上的青色纹身。

    他们后面,有赵军弓弩手半开弓弦,警惕地注视着众人,一些将吏对自家君主允了这些吴国人有些担忧,但并不影响他们对那些吴国人投以尊敬的目光。

    赵无恤则没有说话,只是背着手,和众将一起站在车下静静看着这一幕。

    看着他们自杀……

    在后世人眼里,这是不可理喻的,生命多可贵啊,面对自杀者,应该好言相劝,让他们放弃轻生。

    换了刚来春秋时,赵无恤也会十分惊诧,这些吴国人为什么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做这种事?为什么没人制止他?其实在春秋文化的背景下,自杀不是越轨的行为,社会准则规定了何时应当自杀以及用什么方式自杀,这些吴国人只是遵守了这些古老的准则而矣。

    中国人并非争强好胜的民族,但失败的屈辱感却浸透于先民们的骨岳血渊之中。古者,凡因怯阵战败而死的人,死后要“投诸茔外以罚之”,加以羞辱。平时,败军之将不得参加演武大会,人们常常会因为失败而羞愧得无地自容。宫廷争斗、宦海沉浮、战场角逐、日常生活的冲突,使得一批人因了失败的羞辱感而抉择了自杀……

    当年,楚国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战大败而回,楚成王心中愤懑,派人去对他说:“你若活着回来,有何面目见申、息两地父老?”骄傲的子玉羞愧难当,在连谷自杀身亡以谢国人。除此之外,齐国崔杼与庆封争权,败而自缢。鲁国人臧坚被齐人所获,羞及“拜命之辱”,遂用“以抉其伤而死”这种刚烈的方式自杀。

    他们觉得唯有自杀一途才能维护名誉、恢复人格尊严,所以才义无反顾地抉择死亡。

    “谢赵君成全吾等!”

    思绪回转时,却见专鲫手把鱼肠剑,带着一百八十三名吴卒先回首朝赵无恤下拜,感谢他的成全之意,虽然大半的人说的是赵无恤听不懂的吴语,但其中的感激之意,不用转译就能明白,虽然是敌人,但他们也是热血的汉子。

    随即,专鲫又与众人相互搀扶着面朝南方,面朝吴国的方向,再拜稽首,这才摸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